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千年技艺精 薪火永相继

2018-06-21 13:59:49    来源:中国文化报    访问:    

原标题:雕版印刷技艺的传承之路

6月8日,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南京市话剧团创排话剧《杨仁山》在南京紫金大剧院首演。话剧《杨仁山》的故事发生地,位于南京新街口车水马龙的繁华闹市,却少有人知的淮海路35号金陵刻经处。这个有着150多年历史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再一次回归大众视野。

不忘赤子心 坚守文脉魂

金陵刻经处由杨仁山居士等人创办于1866年,是目前全国仅存的唯一一家刻经处。现拥有各类经版125318片、佛像版18种,是全国佛典图像刻版的总汇。创办以来,金陵刻经处屡经沧桑,但在以杨仁山为首的几代人的努力下,坚守着最初的使命,保持中国古代传统的木刻水印技艺,制作“最精善之佛典版本”。

走进金陵刻经处的刻版工作室,笔者看到了正拿着刀具修复经版的金陵刻经印刷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马萌青。有听力障碍的马老在工作时专心致志、沉静笃定,从业近40年,他始终坚守着一个信念,就是要刻一辈子经,还要将这项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承下去。

由于历经了成千上万次的油墨浸泡和印刷,加之发霉、虫蠹,很多雕版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龟裂和破损。一块只有短短800字的经版,却需要一个技艺精湛的刻工半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而雕版的修复工作对刻工的技艺要求更是严苛。尽管如今想学习雕刻技艺的年轻人看似比原来有所增多,但是能够坚持下来的却寥寥无几。

据金陵刻经处资料记载:“金陵刻经,选本精严,内容纯正,校勘严谨,版式疏朗,字大悦目,刻印考究,纸墨精良,特称‘金陵本’。”金陵刻经处始终秉承创办之初的刻经典范,将“金陵本”的美名传播海内外。在这些盛誉的背后,是一代代传承人始终如一的默默坚守。

海内存三地 文脉久流传

金陵刻经处有着150多年历史,而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却已悄然走过1300多个春秋。2009年,雕版印刷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项申报工作是由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南京金陵刻经处、四川德格印经院三家单位联合申报的。

三家单位各有所长,在各自领域为中国雕版印刷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精于专业古籍的出版印刷,集研究、编辑出版、生产发行于一身,目前是全国最大的线装书生产基地;金陵刻经处融古代经书、经版收藏,经书雕刻、印刷、流通及佛学研究于一体,是中国木版雕刻、水墨印刷汉文佛教经典的唯一机构;四川德格印经院专攻藏传佛教经典的出版印刷,延续唐宋以来雕版印刷术的应用,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木刻雕版印刷中心。

千年技艺精 薪火永相继

中国雕版印刷术肇始于唐,发展于宋,盛于明清,衰于清末,是运河文化和商业都市文化结合的产物。清代以后,尚能保留雕版印刷工艺的地区已极少,仅有扬州、北京、武汉、南京、江西浒湾、福建四堡等。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非常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1958年,扬州成立了广陵古籍刻印社,承担起了雕版印刷技艺传承的重任,目前该社是唯一完整保存全套古老雕版印刷工艺的单位。2007年7月,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成立了雕版印刷技艺传习所,培养雕版传人,传承雕版技艺。此后,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陆续与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南京莫愁中等职业学校、扬州旅游商贸学校等联合办学,通过师傅上门授课和学生学习实践的方式传承技艺,定向培养学生。该社推出的雕版线装图书因其高雅的品位和珍贵的版本收藏价值,获得众多读者的青睐。

雕版印刷术凝聚着中国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几种古老的传统工艺,被称为印刷史上的“活化石”,为后来的活字印刷术奠定了基础,是世界现代印刷术最古老的技术源头,对人类文明发展有着突出贡献。首位雕版印刷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义时老人一生致力于雕版印刷事业,2005年退休后,仍坚持收徒传艺。到2010年,他又返聘到雕版印刷传习所工作,只为将毕生的技艺传承给更多的子孙后代,守住中国传承千年的文化源头。

[责任编辑:王亚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