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 报,2025年8月31日,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助理、主治医师邓利华博士正式以在职博士后身份加入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南医院)放射临床博士后流动工作站。这是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乃至内江市卫生健康系统第一位临床医学在站博士后,标志着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博士不常见,博士后更是稀缺,那博士后又“高级”在哪些地方呢?
博士后是指获准进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博士学位获得者,通俗来说就是“博士+科研”的双重含金量,同时匹配科研平台和配套科研经费的强大支持。
浅浅了解“博士后”
1876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设立了一项研究基金,用以资助优秀的青年学者在较好的研究条件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由于在最初基金资助的20人中有4人已经获得了博士学位,故称之为“博士后”。
博士后制度是指在国内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或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留学人员创业园和科研生产型事业单位设置一些特殊职位,挑选获得博士学位的优秀年轻人员到这里,在规定的期限内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邓利华博士的“博士后”之路
邓利华博士是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以本科学历为起点培养的“本土”博士,在2013年川北医学院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毕业后于医院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016年考上重庆医科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2019年获得研究生学历;2022年在职攻读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博士学位,并于今年6月博士毕业。
一路的披荆斩棘,终于迎来了繁花绽放。2025年8月31日,邓利华博士的博士后开题报告顺利举行,他详尽展示了开题报告内容——《基于多模态影像方法的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代谢-神经损伤机制研究》。其课题设计严谨、目标前沿,获得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教授、国家重点学科主任、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冯华教授,国家优青刘雨辉教授等五名开题专家组的一致认可。
邓利华博士作开题报告
开题专家组一致认为,邓利华博士课题具有较高的创新性与转化价值,研究成果有望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和临床干预提供新的突破口。最终邓利华博士顺利通过开题汇报,成功入站!接下来,邓利华博士将在其博士导师王健教授及博后合作导师刘晨副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为期3年的科研之路。
该课题还得到了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支持,同时西南医院为邓利华在站博士后个人划拨10万元科研经费。
邓利华博士(右一)与开题专家组合影留念
作为在职的在站博士后,邓利华将依托医院临床资源与高校科研平台,合理统筹临床与科研双重任务,一方面发挥专业特长,服务患者与团队,另一方面定期前往博士后流动站开展课题推进、数据处理与学术交流,以“临床—科研”双向促进机制为未来影像精准诊断打下坚实基础。
此次邓利华博士的成功入站,不仅是他个人学术道路的新起点,更是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发展上的一座里程碑。我们相信,他将在新的科研征程中继续奋发有为,为推动我院高质量发展、提升区域医学科研水平贡献智慧与力量。
邓利华博士简介及成长足迹
个|人|简|介
邓利华
1990年生,中共党员,医学博士,现任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主治医师、主任助理。
擅长:神经、胸部等全身各部位的放射诊断工作。
科研成果:博士期间主要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磁共振成像。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含共同)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著8篇,总影响因子超40分,其中包括发表于《Neurobiology of Disease》《European Radiology》《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Brain Communicatio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等国际权威期刊的重要研究,成果揭示了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脑结构与功能的影像学异常及机制。另发表个案报道1篇(Radiology)、核心期刊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