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滴!”8月22日9时47分,内江市东兴区居民许先生的手机突然响起尖锐的预警声,屏幕上跳动的倒计时尚未结束,脚下已传来明显震感。“就两秒钟,反应过来时已经停了。”许先生事后回忆,正是这短短几秒的预警,让他和周边市民有机会下意识避险。
这场3.1级地震虽未造成破坏,却成为内江“监测+预警+宣教”三位一体防震减灾体系的一次实战检验,而这背后,是无数建设者与时间赛跑的故事。
数字赋能筑牢感知防线
“以前震后两小时才能定位震中,现在几秒内就能快速锁定。”内江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伍长洪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介绍,未来,内江地震预警将在数字赋能下更加快速地实现预警信号发布。
检查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内江建设工程项目土建情况
2024年7月,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建设工程项目落户内江,在内江市建设12个地震监测站。作为全省三个先行先试市(州)之一,内江市主动对接省地震局自贡监测中心站,获得技术和工作上的指导,并全力配合推进地震观测网复勘、技术勘选以及建设施工。
目前,12个站点已完成土建,预计2025年12月底完成设备安装。
作为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依托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建设工程项目在内江建设的地震监测站,加之内江投入专项资金打造的“一核多点多域”地震监测体系(1个智能台网中心+27个加密测震台站),将彻底消除内江市四区一市两县的监测盲区,显著提升内江及周边区域的地震监测预报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地震安全保障。
内江市地震信息共享服务系统持续运行
如今,内江市地震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整合应急、气象、交通等8部门数据,实现41个台站、3类感知终端与应急资源数据池构成三维可视化指挥调度系统。“相当于给城市装上了‘神经中枢’,地震发生后,系统自动生成受灾热力图和救援路线,为决策争取黄金时间。”平台技术负责人表示。
织密守护生命的预警网络
“呜——地震预警!10秒后有震感,请立即避险!”在内江师范学院教学楼,智能地震预警终端响起警报,学生们迅速抱头蹲在课桌下。
学校开展地震应急演练
这一幕得益于内江“全域预警圈”建设,通过在万达广场、学校、社区等人员密集场所布设终端1094台(套),同时多部门、群团组织联合实施“守护生命大喇叭”项目,形成立体预警网络,大幅提升地震预警覆盖面。
“大喇叭不仅会喊预警,还会教我们怎么躲。”内江市第七中学学生李萌记得,2024年防灾减灾日演练中,捐赠的预警系统首次实战发声。当模拟汶川地震的预警声响起,全校师生5分钟内撤离到操场,“老师说,这几秒能提高大家的避险意识,大大减少伤亡人数。”
同样的演练,也在东兴区椑木镇中心学校上演,学生在“大喇叭”系统的地震预警提醒下,井然有序地避险转移,为师生地震逃生赢得了更多先机。
为保障设备可靠,各学校工作人员每月与省地震局自贡站开展双巡查,设备在线率提升至99.34%,“哪怕一个社区终端离线,我们都要连夜排查。”运维人员说。
激活防震减灾的社会力量
“地震预警不是防震减灾部门的‘独角戏’,而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内江市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
2024年,内江创新“防震科普+”模式,制作《地震来了怎么办》微视频,全网播放超20万次;举办防震减灾讲解大赛,推选优秀选手斩获省级奖项;在社区广场开展相关宣传活动,“通过拆盲盒学急救知识,孩子现在比我还懂怎么避险。”带着孙子参加“地震盲盒”游戏的退休教师王姨表示。
学生排队体验不同震级的地震
学校成为科普主阵地。威远县南晖小学开设生命安全教育课,专设地震体验区域,让学生亲身感受地震所带来的破坏性,了解正确应急救护措施,延展学习基本防震减灾知识,校外学生也可免费预约体验。幼儿园里,老师用绘本讲述“地震来了别害怕”。“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家庭的‘防灾小教员’。”市教育和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东兴区地震中市民收到的预警短信,到学校演练里孩子们熟练的避险动作,我们可以看到,内江正以“数字赋能、全域覆盖、全民参与”的特色模式,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构筑地震安全屏障。
地震预警是与死神的赛跑,而这座城市,早已做好准备,用科技与人心,为生命赢得每一秒。(内江市应急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