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到“田野”里寻找好办法

2025-07-24 16:17:58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调查研究作为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从来不是案头的空想,而是脚底板下的实践。唯有走进“田野”——深入基层一线、贴近群众生活、直面现实问题,才能找到破解难题的“金钥匙”,让思想之花在实践的土壤中结出丰硕果实。

调查研究的本质是“求真”,而“田野”正是真理的生长地。现实问题往往错综复杂,书本理论难以涵盖所有具体情境,文件报告也可能过滤掉鲜活的细节。当政策制定者走出办公室,到田间地头听农民讲收成的难处,到工厂车间看工人操作的瓶颈,到社区楼道问居民生活的痛点,那些藏在数字背后的真实诉求、躲在报表之外的实际困难,才会清晰地浮现出来。就像焦裕禄在兰考走遍120多个村庄,用脚步丈量风沙盐碱的分布,才找到了“贴膏药扎针”的治沙良方;廖俊波在政和跑遍全县乡镇,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商量发展,才蹚出了山区脱贫的特色路径。“田野”里的每一声叹息、每一个建议,都是破解问题的重要线索,只有俯身倾听,才能触摸到真实的脉搏。

调查研究的关键在“求策”,而“田野”中蕴藏着群众的智慧。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更是解决问题的主力军。他们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摸索的办法,往往最接地气、最具实效。在浙江“千万工程”推进中,基层干部没有照搬城市绿化模式,而是向农民请教如何利用闲置宅基地、如何盘活乡村资源,最终形成了“一村一韵、一户一景”的乡村振兴方案;在科技攻关领域,科研人员深入企业车间、田间地头,从工人的操作技巧、农民的种植经验中获得灵感,让技术创新更贴合实际需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群众的智慧如同散落的珍珠,调查研究就是用耐心和真诚将它们串联成解决问题的项链,让办法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调查研究的价值在“求效”,而“田野”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任何政策举措是否可行、是否有效,不能靠主观判断,必须在“田野”中接受实践的检验。有些看似完美的方案,放到基层却可能因为水土不服而难以推行;有些起初被质疑的做法,在实践中却可能绽放出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调查研究跟踪政策落地的全过程,及时发现执行中的偏差、调整不合时宜的环节,才能让好政策真正发挥作用。就像近年来各地推行的“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通过调研收集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再通过实践反馈不断优化项目清单,让每一分民生投入都花在刀刃上,切实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反观当下,一些调研存在“走过场”“摆样子”的现象:坐在车里“察民情”、隔着玻璃“看基层”、围着干部“听汇报”,这样的调研不仅找不到真问题,反而可能滋生形式主义。究其根本,是缺乏“走进田野”的自觉,丢掉了“拜人民为师”的态度。调查研究不是“终点站”,而是“出发点”,只有带着问题去、带着思考学、带着办法回,才能让调研成果真正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效。“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新时代新征程,面临的问题更复杂、挑战更严峻,更需要我们把调查研究的“根”扎在“田野”里。走出办公室,走进实践中,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拜人民为师,才能在“田野”中找到破解难题的好办法,让思想的光芒照亮实践的道路,让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于民。(河北承德围场克勒沟镇:李鑫海)

[责任编辑:李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