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精准适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当前,新技术革命加速演进,产业结构深刻调整,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需从学科调整、资源配置、实践衔接、评价导向等多维度发力,构建动态平衡、良性互动的人才生态体系。
以需求为纲,筑牢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根基。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坐标系”,其设置是否贴合社会需求,直接决定人才供给的精准度。要建立“产业需求—学科响应—人才输出”的闭环机制,定期开展产业人才需求调研,将人工智能、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等前沿领域纳入学科建设重点。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推进交叉学科建设,如“医工结合”“文创+科技”等新兴方向,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同时建立学科退出机制,对长期偏离社会需求、就业率偏低的专业及时优化调整,让学科专业设置始终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
以效能为要,优化办学资源配置格局。办学资源的配置效率,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要聚焦国家战略和区域支柱产业,加大重点领域学科的资源投入,完善实验室、科研平台等硬件设施,为人才成长提供优质环境。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跨校联合培养等模式,打破资源壁垒。建立资源配置动态评估机制,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作为资源分配的重要依据,让有限资源向高适配度的学科专业倾斜,实现“好钢用在刀刃上”。
以实践为桥,构建校企协同育人体系。实践是连接校园与职场的关键纽带。要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推行“校企双导师制”,让行业专家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拓展实践场景,建立覆盖产业链各环节的实习基地,确保学生在真实职场环境中锤炼技能。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将企业技术标准、岗位需求融入课程体系,实现“入学即入岗”的无缝衔接,让人才走出校园就能快速适应社会需求。
以考核为引,健全人才发展激励机制。科学的考核是引导人才成长的“指挥棒”。要打破“唯学历”“唯论文”的单一评价模式,建立以能力、贡献、社会需求为核心的多元评价体系,将用人单位满意度、就业质量作为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指标。完善人才流动机制,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鼓励人才向基层一线、重点产业领域流动。建立人才成长跟踪反馈机制,持续收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评价建议,反向优化培养方案,形成“培养—评价—改进”的良性循环。
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是一项系统工程。唯有坚持需求导向、效能优先、实践为本、评价护航,才能实现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精准对接。让每一位人才都能在合适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既成就个人价值,又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方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筑牢人才根基,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陕西省佳县组织部 磨烨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