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西安工程大学“护垣匠心・古墙结构探诊”暑期社会实践团顺利完成对湖南武冈古城墙的动力性能测试工作。此次测试旨在评估这座历经数百年风雨的国家级文物的结构健康状况,为后续的保护与修缮提供科学依据。
湖南武冈城墙始建于东汉桓帝时期,现存城墙主要为明洪武四年(1371年)江阴侯吴良主持改建后的全石结构,总长5874米,素有“武冈城墙甲天下”之美誉。其建筑结构采用重达数百公斤的巨型青石砌筑,以石灰、桐油、糯米汁混合夹浆胶结,异常坚固。历史上,武冈城墙曾抵御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1859年的两次猛攻,见证了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然而,长期的自然侵蚀与人为因素影响,使得城墙结构面临潜在风险。
实践团由西安工程大学城市规划与市政工程学院指导教师仲伟秋及研究生刘晨、本科生魏茜、康清煜、车龙吉、张佳伟等组成,团队成员具备丰富的古建筑、古遗址及大型山体测试经验,部分成员此前已参与西安小雁塔、山西介休史公塔、秦始皇陵古夯土防洪堤等多处古建筑古遗址及华山花岗岩山体的动力性能测试工作。作为团队负责人,刘晨在此次武冈古城墙检测工作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出发前,他凭借对家乡的熟悉,提前搜集了武冈古城墙的历史文献资料、历年修缮记录以及当地气候、地质等相关信息,并结合团队过往的检测经验,牵头制定了详细的实地检测方案,对检测的重点区域、使用的技术设备、人员分工等都做出了周密安排。
在为期6天的实地检测中,实践团经受住了白天高温酷热和深夜熬夜测试的考验,运用先进的无损检测技术,对武冈古城墙的墙体、四座城门(济川门、庆成门、清渠门、迎恩门)、炮台等关键部位进行了全面检测。团队成员通过在城墙不同位置布置传感器,记录城墙在环境激励下的竖直、平动、扭转等振动响应,以此分析城墙的动力特性,包括自振频率、阻尼比等参数。这些参数对于评估城墙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团队成员魏茜负责数据处理与分析工作,凭借在结构动力参数提取方面的专业能力,为团队检测数据的有效性提供了重要支撑。团队成员刘晨和康清煜对城墙的外观进行了详细勘查,记录墙体表面的裂缝、风化等病害情况。
“此次动力性能测试是我们对武冈古城墙进行全面评估的重要一步。通过现场检测,我们获取了大量宝贵的数据,这些数据将为后续的数值模拟分析和结构健康评估提供基础。”实践团指导教师仲伟秋介绍道。仲伟秋博士在结构可靠性和耐久性、古建筑古遗址保护等领域深耕多年,具有丰富的科研和实践指导经验。
实践团负责人刘晨表示:“作为武冈本地人,我深感保护家乡文化遗产的责任重大。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为武冈古城墙的保护贡献力量,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实践。接下来,我们将全力以赴完成数据处理和报告撰写工作,希望能为武冈古城墙的保护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根据计划,实践团后续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城墙结构进行建模分析,评估城墙在不同工况下的结构安全性,并结合现场勘查结果,形成一份详细的武冈古城墙结构健康评估报告。报告将针对城墙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保护与修缮建议,为文物保护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此次西安工程大学实践团对武冈古城墙的动力性能测试,不仅体现了高校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专业优势和社会责任,也为推动地方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注入了新的活力。(作者:魏茜、仲伟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