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佛山大学学子对话非遗传承人:大吴泥塑的破圈之路

2025-02-11 14:30:03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佛山大学学子对话非遗传承人:大吴泥塑的破圈之路潮头千雪实践团走进潮安浮洋镇,青年与百年泥塑的"双向奔赴"

2025年2月7日,为深入贯彻广东省"百千万工程"与"双百行动"部署要求,佛山大学食品学院潮头千雪实践团赴潮州市潮安区浮洋镇大吴泥塑博物馆开展社会实践。在博物馆馆长的全程讲解中,青年学子通过沉浸式探访与深度访谈,解码这项传承七百余年的指尖技艺如何焕发新生。

千年潮韵:从民间信仰到非遗瑰宝

馆长追溯道,大吴泥塑发源于南宋末年,鼎盛时期"户户有作坊,人人习泥工",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题材深深扎根潮汕文化沃土:既有《潮州七贤》《二十四孝》等历史典故泥塑,也生动再现"出花园""赛龙舟"等民俗场景,更将《秦香莲》《苏六娘》等潮剧经典人物凝铸为泥胎,成为"立体的潮汕文化百科全书"。

独门绝技:十八道工序里的东方美学

“大吴泥塑从以前老一辈人就是说最独特最好的东西就是“贴塑”馆长说道,匠人需将特制陶泥反复捶打醒泥,以独创"贴塑"技法将泥片剪作衣袂佩饰,层层叠加成型,仅服饰纹理便需月余雕琢。相较于天津泥人张的写实、无锡惠山泥人的朴拙,大吴泥塑以戏剧张力见长,历经选泥、塑胚、阴干等18道工序后,更以"底彩铺色、妆彩勾勒、开脸点睛"三阶上色法,使矿物颜料在泥胎上绽放出瑰丽色彩。

馆长访谈:青春与泥巴的对话

面对实践队员的提问,馆长以“过来人”身份畅谈传承心得:他初中时在大吴村就读初识泥塑,2016年因担忧技艺断层而投身创作,并于2018年创办博物馆“让老手艺被看见”。如今,馆内开设的泥塑体验与泥塑走进校园等创新项目,正吸引年轻人重新认识传统。馆长表示:“非遗传承需要青年接力,我们将通过新媒体传播、社会实践等途径,让大吴泥塑‘活’在当下。”

青年观察:非遗传承的“种子”正在发芽

在博物馆互动体验区,实践团偶遇一群正在制作泥塑的小朋友。孩子们围坐在木案前,手持塑刀专注雕琢,不时举起作品向指导老师寻求指导,馆长透露,这类研学活动已覆盖潮州多所中小学,学校经常在寒暑假组织学生来体验大吴泥塑,“孩子们可能不懂‘非遗’的定义,但亲手捏泥巴时眼里的光,就是文化传承的希望”。实践团成员全程记录拍摄,在观察中感受非遗传承“种子”的发芽。

结语:一场跨越七百年的育人实践

此次探访不仅是非遗保护的社会实践课,更构建了"高校-非遗"协同创新的范式,作为食品专业与汉语言专业学子,实践团提出“跨界融合、精准触达”的创新方案:

文创赋能:设计“工夫茶泥塑盲盒”,将茶点包装与传统泥塑角色结合,打造“可收藏可食用”的潮汕伴手礼;

产学研联动:与潮州老字号食品厂合作,开发“二十四孝故事”主题糕点礼盒,通过食品包装二维码链接泥塑文化短视频;

方言活化:录制《泥塑里的潮汕话》系列音频,用方言讲述泥塑背后的民俗故事,同步上线喜马拉雅与博物馆导览系统;

当汉语言学子用潮汕方言重述泥塑故事,当食品学子让非遗元素跃上包装设计,大吴泥塑正在突破“手工艺”的单一标签,成为可品尝、可共情、可交互的文化生态。佛山大学与大吴泥塑博物馆的联动,不仅为非遗传承开辟了新路径,更展现了高校与地方文化机构协同育人的潜力。未来,这场传统与创新的对话,或将催生更多文化传承的“破圈”可能。  (佛山大学潮头千雪实践队)

[责任编辑:李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