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乡间,筑一个平凡朴实的梦
□吴志维 文/图
从成都市区出发,沿成温邛高速公路,驱车二十分钟即可抵达崇州市的桤木河湿地公园。在这座绵延十几公里的湿地公园旁,有两座以“凡朴”为名的园区:凡朴农场和凡朴生活民宿聚落。这是陈浩、涂海霞夫妇五年心血的结晶,他们在成都的乡间,筑起了平凡朴实的梦想。
从亲子农场到民宿聚落
“凡朴农场”的主人,是陈浩和涂海霞夫妇。凡朴,始创于2013年9月,取英文“For a permanent life”谐音,意指追求永续的生活;同时,也喻意平凡、朴实的生活方式。凡而不凡,朴而不朴,是为了引领新时代诗意栖居、可持续的美好生活。海霞说起凡朴,滔滔不绝:“自然永续,返璞归真”,是凡朴坚定的顶层理念和生活价值观。“自然永续”,旨在引领人们在自然中健全个性、培育情感、历练心性、探索求知、释放潜能,爱护生存环境,关注全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返璞归真”,倡导返朴归真、回归本心、淳朴坦荡、平实良善、健康慢食、审美有趣、悠游欢乐的生活状态。
当凡朴农场以“小清新的亲子农场”著称于世的时候,新的机遇也找上门来。凡朴农场所在的崇州市隆兴镇,毗邻集贤乡。这里有一处名为徐家渡的林盘。地方政府邀请陈浩和涂海霞夫妇在这里建立一座民宿聚落。海霞夫妇带着当时在农场做义工的法国乡村建设志愿者来到这里,一见钟情。林盘里,有竹林,有大树,中间还有一大块闲置的空地,简直太完美了!第二天一早,法国义工将一幅如何利用大树搭建树屋的草图呈现在海霞夫妇的面前。按照这样的设计,绝大多数的树木竹林得以保留利用。最终,这一方案也战胜了其他在园区建房的设计。
旧木料变身新树屋
如今的“凡朴生活”民宿聚落,从围栏到屋舍,大量采用木料,仔细一看,几乎都是旧木料。原来,崇州和周边区县近年来拆迁较多,乡间老民居被拆卸下来的梁柱椽子,还有不少可用之才。旧木料较新木料便宜,且在附近,运费也省了不少。
大量的椽子,因规格一致且有足够的岁月痕迹,被用作园区的围栏。爱好美术的义工将二十四节气主题的图案手绘其上,彰显着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气息。更大的木料用于园区内的建筑。在一位法国乡村建造师义工的主持之下,木结构的书吧、餐厅、树屋、胶囊旅舍闪亮登场了。
书吧和餐厅,有透明的陡坡屋顶,利于采光和排水。墙面,实际上是可以旋转打开的木门。海霞说,旁边空地上经常举行聚会,尤其是在晚上。客人可以坐在室内,通透地感受和外面一样热烈的气氛。而且,园区大量的亲子活动,坐在室内的家长可以最便捷地走到室外孩子的身边,在孩子的自由和安全之间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路径。
木结构建筑的高潮,是园中大树上的树屋。整座树屋,就像航天飞机钟形的机舱。三折的楼梯通往树屋。屋里结构紧凑,几乎整个房间就是一个榻榻米的床。有一个黑色的“烟囱”伸到屋外,那是卫生间独立的排气管。这个卫生间和园区内其他卫生间一样,“干湿分开”。即大便通过锯末的拌合发酵,独立运走充当堆肥,罕有的气味通过“烟囱”排出到室外。液态的废物和废水,通过管道流向生态净化系统,最终经生物净化达到排放标准,进入自然水体。
这座树屋的设计者和建造者,分别是来自法国的兄弟俩,他们是在凡朴生活以义工身份工作的。当初,设计师设计了三座这样的树屋,在空中有索桥相连。后来考虑到空间有限,最终只呈现了最有特色的一座。这座树屋不是园区唯一提供住宿的设施。在它附近,还有三座连体的胶囊旅舍。推开每座胶囊旅舍门,火车卧铺式排列着有独立门窗的床铺。这样的床铺,适合亲子活动,也适合开同学会的客人回忆寝室生活的岁月。三座胶囊旅舍之间,有平台相连,这里也是住在胶囊旅舍的客人相互交流的空间。
无论是树屋还是胶囊旅舍,都“翻译”了大量的国外设计,并利用本地工匠将其在材料和施工上“本土化”。最终形成了成熟的流程:首先由陈浩提出大的理念,借助国际义工做基础设计,他们会甄选大量的方案,最终拿出别具一格的设计。中方设计师吴大胜再将“老外”的设计落地,计算调整尺寸,保证施工时对原生态的保护。最后,由本地尤其是附近安仁镇的能工巧匠施工完成。除了木结构的房屋,风格各异的木质家具也是本土工匠的创新之作。
创业夫妻与国际义工的巧妙结合
陈浩和涂海霞夫妇是一对创业的黄金组合。陈浩是典型的工科男,涂海霞有新媒体从业背景。一个踏实肯干,逻辑严谨;一个多思善悟,情商尤高。更可贵的是他们在川西林盘传统文化和田园的本底之上,还具有充分的国际视野和国际意识。
他们创造了一套吸引国际义工的工作方式。由园区免费提供义工的食宿,义工回报以智力资源。义工可以将自己的构思、设计、施工在这里转化为自己的各种形态的作品。这种互利双赢的模式,几年来,为他们引入了42个国家116名国际义工参与建设运营。我去拜访那天,正好遇见来自加拿大的义工Alex在和陈浩一起加固树屋。他们多数时间用英语交流,偶尔也用简单的汉语。那份熟练和默契,让人欣慰。
在政府、市场和国内外义工的支持下,凡朴生活民宿聚落还开办了自然学校、乡村青年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传统手工艺传习所。海霞夫妇坚持用情怀去营造社区氛围,带动周边群众,推动社区共治共营共享。
死水活化 返璞归真
□吴志维/文
从水资源利用的角度看崇州“凡朴生活”民宿聚落,恰似一座建立在乡间的“活水公园”。水,在这里被合理利用,充分净化,做足了文章。如果你有一个院子,一座林盘,他们的做法值得借鉴。
一、给自然溪流造个“鄱阳湖”
“凡朴生活”所在的徐家渡林盘,被一条名为铁溪河的小河环绕。“凡朴生活”园区内的人工湿地,恰如长江上的鄱阳湖。丰水季节,铁溪河的水流入园区,多余的水又最终回到铁溪河;枯水季节,园区内的湿地又能足以保证院内绿化的浇灌。这种尊崇自然的水量调节方法,让“凡朴生活”受益匪浅。
二、雨水是巨大的财富
正如我们提出的“海绵城市”概念,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同理,也可以让我们的村庄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凡朴生活”园区内的书吧和餐厅,都有着漂亮的玻璃屋面,雨水顺着屋檐的雨水槽被收集到林盘中央的水池里。整个园区的雨水,汇集到院内更大的水池里,多余的雨水被排入铁溪河。整个园区就像一个海绵,时刻保持水源丰盈,而又不会发生内涝。雨水是最好的浇灌用水,让整个园区的植物郁郁葱葱。
三、园区就是一座“活水公园”
“凡朴生活”的男主人陈浩,读博士时研究鱼菜共生。他特别关注自然界对水的净化。于是他盯上了园区内的卫生间。干湿分离是第一步。园区内的卫生间,用锯末将大便收集起来,最终在特定的区域成为堆肥。
我们还可以更多地借鉴成都“活水公园”的做法,让污水依次流经厌氧池、流水雕塑、兼氧池、植物塘、植物床、养鱼塘等水净化系统,或涓涓细流,或激情跌宕,变幻出多姿多彩,并发生质的变化,向人们演示了水与自然界由“浊”变“清”、由“死”变“活”的生命过程。
我们还可以选择更适合的植物,让他们各司其职。其中种植的漂浮植物有浮萍、紫萍、凤眼莲等;挺水植物:芦苇、水烛、茭白、伞草等;浮叶植物:睡莲;沉水植物:金鱼藻、黑藻等几十种,与自然生长的多类鱼、昆虫和两栖动物等构成了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栖息地。既有分解水中污染物和净化水体的作用,又有很好的知识性和观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