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网漂在北京:总是谜之相信等着我的未来不会太差
网漂在北京
郭路瑶
繁华的北京近在咫尺,又似乎触不可及。5分钟,我能从家走到东四环最潮的商场,但我从没在那儿买过衣服。小区对面林立着世界各地的风味餐厅,我绝不会一个人在那里解决晚餐。楼下就是带游泳池的敞亮健身房,我每天路过而已。
回到打了隔断的合租房,穿过黑咕隆咚的走廊,瘫倒在床上,我打开淘宝收藏夹,在几家网红店中反复比较。穷尽所有相似商品,然后刷刷下单。
住在消费水平很高的北京城区,我的生活全靠互联网拯救,一切都是舍近求远。
我吃的是几公里外的外卖,下单后默默给自己分享个红包,优惠券留着下次用。囤零食和水果从来不去附近的进口超市,全靠商家从郊区仓库送货。收的最多的是快递,它们可能发自物价更低的任何地方。
我生活在无数人向往,亦有人逃离的北京,但我更像生活在一个没有中心的网络世界中,和一个能连上因特网的县城青年没两样。
有时候我问自己,为什么非得选择北京,非得生活在城区?
极为丰盛的现实世界,对我更像一种氛围。在这里我看到太多像我一样的人。
我选择住在这里,只因为浏览网络评价发现,5分钟步行距离内,有一家我喜欢的咖啡馆。店主并不狭隘,提供无限供应的白开水和柠檬水。我常去那儿写稿,镶着玛瑙石的吊灯垂下来,柔和的暖光将书页染黄。窗外已被夜色笼罩,很多早上就来的客人仍坐在电脑前。
我通过网站找到了出租房。一个以同样方式找来的室友,住进了客厅没空调的小隔间。她自顾自的歌声经常从巴掌大的小窗中飘出来。这位姑娘只想离她最爱的书店近一点。那儿陈列着国内外最新的书籍,更重要的是,经常举办免费的文化沙龙。
我的另一位室友,住在正规的储物间里。他每天早出晚归,周末会坐在局促的小屋里弹吉他。做广告创意策划的他,给自己的北漂生活写了一首饶舌歌曲。他用沙哑的声音低声唱道:“多庆幸,大地不只一种足印,神造世人,样样都有他公允,我很庆幸,站在我屋顶快乐做人。”
我常去的健身房属于互联网公司。那儿很偏,但不用办年卡,在手机上点一下就能取消连续包月。App上能预约的团体课五花八门,从莱美操到搏击蹦床应有尽有,几乎全包含在每月100多元的会费中。
在这家没有浴室、位于地下室的健身房中,我见到一大群为了马甲线和腹肌努力的城市男女。潮闷的夏天,他们体内的热量不断燃烧,整面镜子被水蒸气覆盖。教练指着镜子嘶喊:“看,这就是卡路里!”
一些突如其来的瞬间让我感动。在这座城市中,很多东西我都买不起,房子、车子、包包、一张传统健身房的年卡。但在通过网站找到的合租房里,在没有落地窗的互联网健身房里,我仍然看见人们为了改善自己而努力——那是一种用力奔向更好生活的姿势。
城市增加了年轻人的生活成本,但互联网给了人们重新选择的机会。与毫不费力便能获得的舒适相比,这种选择包含极大的主动性。主动选择什么样的生活,选择成为什么样的自己。
有自媒体贩卖着新鲜概念,然后创造宽泛化的焦虑:如今连月入两三万元的人也开始为自己的“隐形贫困”坐立不安,人前光鲜亮丽、人后省吃俭用。
另一些人在匮乏中发现了极其广泛的需求。许多创业者尝试用互联网或是其他创造性手段满足这些需求。城市中一大群像我一样的青年,是他们最大的市场。
有互联网公司和知名品牌的代工厂合作,抛掉虚浮的品牌价值,让收入微薄的年轻人买得起高质量商品。有公司发明了网络租衣模式,开通会员,每月几百元可以穿遍国际大牌服装。还有公司步入共享汽车行业,与其买车,不如网络分时租车。
或许因为还年轻,或许心中自带主角光环,我总是谜之相信,等着我的未来不会太差。当然,这种“不差”,不是所谓的“财务自由”——对水涨船高的欲望来说,那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梦想。
它只是一种信念,这个城市里有机会活得更好。只要我去寻找,去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