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中国版《深夜食堂》为何屡屡失败

2019-09-03 13:21:49    来源:中国青年报    访问:    

原标题:中国版《深夜食堂》为何屡屡失败

8月30日,梁家辉导演并主演的《深夜食堂》公映,上映两天后豆瓣评分5.5,这个分数并不理想,但对比2017年黄磊主演的电视剧版2.8分的评分,已经算是进步了一点点。虽然翻拍经常让国产影视剧“翻车”,但国产《深夜食堂》的失败,还不全是翻拍的过程出了问题,而是因为中国与日本在饮食文化、夜生活乃至精神层面,实在有着不小的差异。

梁家辉为他这部电影下了很大的功夫,刘涛、杨祐宁、邓超、彭于晏、蒋雯丽等明星纷纷加盟,但强大的明星阵容,有时候真的比不过朴素的故事更吸引人,当梁家辉以当年黄磊的扮相亮相于银幕时,就注定了这部影片的败局。原版《深夜食堂》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后来的高仿版本也会成功,翻拍借用原片名是没问题的,但脱离当下人的生存情境,生硬地向原作靠拢,只能做出“炒剩饭”的味道。

在对待吃这一方面,中国和日本是不一样的。中国人面对美食,是欢乐甚至有着狂欢态度的,从“民以食为天”到“人是铁,饭是钢”,再到“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在我们的社会心理乃至流行文化当中,“唯有美食不可辜负”,尤其是作为有着饥饿经验的民族,已经把吃上升到了信仰的角度——拍摄饮食题材的中国故事,如果脱离了我们的历史与文化,总会给人以隔靴搔痒的感觉。

原版的《深夜食堂》,传递出来的感觉与氛围,是走向欢乐的背面的,观众看到的是人的孤独与寂寞。中国人的晚饭是正餐,喜欢八大碗九大件,哪怕深夜宵夜,往往也喜欢呼朋唤友、推杯换盏。而日本人在面对食物时,很少有饕餮的快感,起码体现在《深夜食堂》里,一碗米饭一份面,仿佛都可以用来隐藏心事。当然,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吃饭也未必粒粒米都能吃出故事来,《深夜食堂》的重点在于提炼出了日本人的精神状态,并良好地把美食与角色的性格融合在了一起。

在原版《深夜食堂》热播之前,“小资”这个曾经无比火热的词语,不但已经淡出了日本年轻人的生活,在中国的流行文化当中,也鲜有人再提“小资”这个词了,取而代之的是“宅文化”“丧文化”的风行。当日本的年轻人陷于颓废、颓唐当中无法自拔的时候,“小资”反而成为他们怀旧的一部分,毕竟“深夜食堂”还是一个社交渠道,是踏进社会的一个窗口,是体会人与人之间温情的平台,在日本的年轻人看来,去“深夜食堂”邂逅、听故事或者讲故事,这太“浪漫主义”也太传统了。

中国观众喜欢日本版的《深夜食堂》,在于这个故事成功地将中国人对日本人生活的想象落到了画面之上,《深夜食堂》提供了一个村上春树、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之外的日本景象,也弥补了宫崎骏、手冢治虫、鸟山明等动漫大师所不曾描绘的日本B面。《深夜食堂》所刻画的人物充满感伤与落寞,恰恰也是中国都市人真实存在却不愿意公开承认的一种情绪,《深夜食堂》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情绪出口,客观上有了借他人酒杯浇自己的块垒的效果。

那为什么黄磊与梁家辉的翻拍都遭遇了滑铁卢?这要从影视作品的创意特征谈起,影视故事的看点与卖点,均在于给观众提供陌生化的新奇体验,正是出于对新故事的不断探索与创新,影视作品的魅力才能持续到今天而不衰。而国产版《深夜食堂》,由于翻拍的是一个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作品,对场景与人物装扮的刻意模仿,首先就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厌倦,其次,硬要往一张张中国面孔中装入异国情调,凭空产出了一种虚假与造作感,即便翻拍作品努力地让故事本土化,但由于外在的“皮囊”过于松垮与陈旧,使得观众对本土化的故事也失去了兴趣。

中国城市的夜晚什么样?在《凌晨四点的北京》《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等刷屏文章中都有过描述,还有一部讲述代驾司机与乘客故事的电影《那一夜,我给你开过车》等,都曾真实地把夜晚中都市人的面孔呈现了出来。中国的深夜食堂,不缺喝醉的人、不想回家的人、有故事的人,只是,他们的故事不适合用日本版的《深夜食堂》来盛装,而需要去除多余的形式、伪装的姿态、刻意的“小资”,直面都市人在深夜裸露的灵魂,胜过一切外在的、重复的、山寨式的表达。

现在城市里又流行搞“夜间经济”,“深夜食堂”这4个字甚至被写进了政府文书。其实,有了人的需求,是不用借助政策助力来繁荣城市夜生活的,关键在于,城市有没有关注到都市人的夜晚需求——包括饮食、娱乐、精神层面,等等。故事往往是在人自发聚集的过程中出现的,“深夜食堂”产生不了那么多故事,这个单一的招牌没法涵盖人在夜晚时的千姿百态,所以,翻拍《深夜食堂》的尝试,到梁家辉这里时真该彻底结束了,影视人要走出夜生活的“食堂”情结,去深处挖掘更好的故事。(韩浩月)

[责任编辑:李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