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五日,因了一个教授的“折腾”,我们一行从娄底出发,向着新化的西南,向着全国小康重镇槎溪,向着“理斌的故乡”——杨家边村飞驰而去。 车窗外,新槎公路两旁,高楼矗立,别墅万千,电线电缆,如蛛丝渔网,不见了孤烟,但天地分明。一个左拐弯,车子越过从桐凤山和猫儿岭间流出的“槎溪河”,放眼望去,不远处就是绵延百里的棋盘石,正闪烁着若隐若现的迷人光芒,让星点勃发的“杨家边”顿时妩媚了起来,尤其横跨“槎溪”的风雨桥,宛如一条飘飞的“乌龙”长廊,在“视野”深处飞翔。“看,日月同辉!”是资深美女杨慧芬率先发现并振臂高呼起来。
一轮明月斜挂西天。盆地凹山,丘峦逼道,杨家边盘桓于此,让一切非自然力量都显得弱小了。洪武年间,杨姓族人由江西吉水迁徙至达,为占地盘而一夜“筑边”于此,“杨家边”就这样奇迹般地诞生了。它东连洋溪、西接五溪、背靠棋盘石、南望桐凤山,中饮槎溪水,可谓得天独厚的“马蹄型”。沿斜坡而上,一座浅丘上,桂花翠叶摇曳,垂柳扶风依依,雄武的“杨氏宗祠”安卧其间,而虎视眈眈于“千亩荷莲”。走进祠堂,如登临城堡,历史的斑驳沧桑,仿佛就浮现眼前——我杨家子孙,禀赋忠良,施善好学,耕读守成,秀才举人,递进启智,熔铸文明。在宗祠中的我,简直成了一个虔诚的朝拜者。我在心间默默地凭古吊今:那漫漫黄沙,遮天蔽日而来;金戈铁马,风展猎猎旌旗…… “荷莲清酒瓦罐煨,欲饮琼浆棋盘催。醉卧沙场猫儿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以想象,在这富饶的杨家边,开垦是寂寞的,拓荒是孤独的,同时也是态度积极而娱悦的。这不,那座已然“古旧”得有些沧桑而毫不起眼的风雨桥,就是人们平日调剂生活的“天地”,寄托着杨氏子孙不要战争与渴望和平的向往。 眺望猫儿岭的壮观奇石,不仅仅只是豪放;因为落差200米飞瀑轻盈,更加不是为了婉约。在娄底西南这片古意盎然的青山绿水里,包罗万象,处处彰显着造物者的鬼斧神工。这大自然之神品,天高地厚,博大宏阔;吾辈渺渺之忧思,又何足挂齿于字里行间? 行走在杨家边,不管是静听苍溪的传奇,还是毛泽东老师奇妙古今谈,或有击石燕鸣的悲壮,或有荷花吐艳的鲜亮……这一切的一切,都深深地震憾了我。尤其远处棋盘石下的农家乐,仿佛如一方方游移的宝玉,银白的鳞甲不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往者已矣,不可追也。杨家边几百年的历史,就像这一块块青石砖一样,巍峨坚挺,越垒越高,随着时间推移,这一切皆重新焕发出神圣的光芒。 在这一切因素里,我努力提炼着杨家边的人文底蕴。面对槎溪河水,我敢说它是一部“伟大”的哲学,它在低语、不倦、有力而鲜活地启迪着我,推动着我的改变:过去,我话多,以为按照我的观点,某事物某现象就一定会如何?后来话少了。因为过去我曾有过偏激的想法和过激的行为,这次我读着杨家边,听闻槎溪河,我慢慢地接受了改变。认为年纪大一点的人就应该多向王国安教授学习,从小事做起,求真务实,中西并用,理念前瞻,实实在在为家乡人民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杨家边以其“边”的智慧告诉人们——唯吾知足,心惬常乐,无论古今,教益深远。让我们一起把这个“杨家边”深深地烙在心底,用心感受人生得失之间的智悟与快乐。诗云: 桐凤无处不青葱, 棋盘潋滟叶色浓。 猫儿岭上古樟喜, 远客至此皆溢情。 (作者:杨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