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山西消防理念生根古寺古城
五台山、云冈石窟、华严寺、平遥古城……提及山西省,人们不难想起这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文化遗产。
随着古城开发,游客、大型活动、建筑改造对防火的要求不断提升。文物古迹消防安全如何保证?
近日,记者走访了山西大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找寻答案。
为僧人增加消防必修课
世界闻名的佛教圣地五台山上,分布着大大小小300多座寺庙,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
在菩萨顶,知客僧利民师父拿出两份特殊的国宝档案,档案里图文并茂详细记载了寺院里每一个大殿的文物名称、数量、等级、材质、灭火处置方法、撤离路线,寺院各区域用火用电的限制,消防设施位置以及火警行车线路等。
忻州市消防支队防火参谋杨帅告诉记者,五台山84所寺院都有这样的档案。有了这些详细的记录,一旦出现险情,谁都可以第一时间正确处置。
记者在显通寺见到五台山佛教协会副秘书长释妙荣法师。他告诉记者,五台山山高风大,常遭雷电袭扰,有些地方生活用水都没有,有些地方树木密集,消防通道无法打通,一些山太陡消防车上不去,寺庙防火面对多重压力。
释妙荣来到五台山20余年,在他眼里,消防是一种修行,是做善事,消防法律法规也是一部需要念好的“经”,寺院、消防、文物、宗教等部门下了不少功夫。
“这里正好有一处挖开的地方,下面是消防管网和供暖管网、电线管道。”释妙荣以显通寺为例介绍说,近年来寺庙改造,由于古建筑寺院中轴线地下不能施工,消防水网在整体规划时采用“口”字型环绕铺设。消防水网冬天会冻住,为此,今年寺院铺设集中供暖管道时,将其与新的消防管线铺设在一起,解决了难题。
忻州市消防支队五台山消防中队副中队长王琦告诉记者,显通寺设有1200立方米的消防蓄水池,引入活水水源保证冬天不冻。目前,超过70%的寺庙都建有消防水池。此外,利用天然水源,在关帝庙等5处建设了消防取水码头。
显通寺安装了两道防火门,相当于防火隔离带,门前的道路改造为可以让大型消防车进入的宽度。
布局规划消防硬件设施的同时,增强消防意识不容忽视。释妙荣说,以往,有寺庙觉得庙里供了火神,不需要防火;有僧人在房间点香点蜡;冬天气温降到零下30摄氏度,有的僧人使用电炉子、电暖器等设备,给防火带来不小压力。
为此,寺院为受戒僧人增加了必修的消防课,普寿寺每年对尼众培训消防,随时抽查各个寺院消防设施情况并督促整改。建立微型消防站,开展联勤联防消防演练,多年的积累让僧众们具备了及时处置火灾萌芽的能力。
在塔院寺监控室,记者看到,监控镜头瞄准的都是用火位置。弘道法师告诉记者,塔院寺实行“手拉手”交接班,确保责任落实到人并且可倒查。
记者在核心区多个寺庙看到,电线穿管而行,大殿里不使用明火,桌案铺有铁板或玻璃,幔帐或撤掉或改用阻燃材料。室外的明火有人看守,烛台有灯罩、香炉有烟罩,晚上人走熄火断电。劝导游客的警示牌由“禁止吸烟”改为“不吸烟即是敬佛”,让人更好接受。记者注意到,这些消防提示语使用多种语言展示。
防火宣传引入时尚元素
已有近1600年历史的云冈石窟,占地面积220万平方米,现存大小窟龛254个,石雕造像5.9万余尊,是一级消防重点单位。
云冈石窟的核心景区,步道蜿蜒。云冈石窟研究院负责安全工作的副院长卢纪文告诉记者,步道的宽度根据树木的种类和高度设计,相当于防火隔离带。
“石窟内,不多的照明都使用了低电压冷光源。”卢纪文带记者来到消防指挥室,只见关键点位都装有指示灯,所有区域的用电线路情况、建筑构造、消防布局一目了然。
石窟北面是一片兵堡遗址。卢纪文说,村民渐渐迁出,留下祖坟,清明节时,村民会回来烧纸祭拜。一开始,工作人员拎着灭火器在一旁守着,人走了或者烧得差不多了,就用灭火器灭掉。这种传统风俗和消防要求产生碰撞,随着容情入理的解释和宣传,近年来村民越来越支持消防工作了。
与云冈石窟远在山上不同,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大同市华严寺坐落在闹市区,新修复的大同古城与之相邻。
华严寺建有许多台阶,对消防车来说成了难题。2008年开始的修缮活动中,从消防角度做了专门规划。
大同市消防支队城区消防大队大队长郭武刚告诉记者,华严寺新修建的普光明殿和前面的广场能容纳万人,大型法事在这里进行。寺院专门搭建水泥结构生活区,消除了很多寺庙存在的弊端。寺院还修建了地下消防给水系统,成立义务消防队,配备消防车,经常与消防中队开展联合演练。
“扫一扫 最高119元红包”,记者在大同古城拿到一张特殊的餐单,消防宣传引入时尚元素。餐单左边写着,扫码关注“大同消防”公众号,进入消防课堂学习后有奖答题,可获得外卖红包。右边是防火、灭火和逃生宝典。
受到外卖送餐小哥勇敢救火新闻的启发,大同市消防支队为送餐小哥培训了消防知识,送餐车里配备灭火器。城区消防大队宣传科科长袁博告诉记者,古城商业日渐繁荣,送餐小哥走街串巷可能发现火情及时处理,晚上电瓶车充电起火时也可使用。
习惯消防理念深入人心
平遥古城的裕丰恒客栈,由一处老院子改造而成,主人一家与游客住在一起。
平遥古城内多是明清古建筑,可燃件多,耐火等级低。4大街、8小巷、72条蚰蜒巷,道路宽度从6.95米到1.07米不等。游客与居民生活并不分开,各种大型活动、游客需求的增加,建筑翻新改造,无疑考验着古城的消防水平。
裕丰恒客栈内木门窗、木桌椅、木床,客栈里的装饰摆设都像是静止在100年前。不同的是,客栈内安装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28个灭火器。
永隆号漆器店是一家老字号,可追溯到清代同治到光绪初年。经理张向红向记者介绍说,古城内流行的是“习惯消防”理念。她的门店装着一个智能烟雾报警器,另一个则装在后院自家住宅里。
天色渐晚,国保级单位平遥文庙木结构的大殿里有些暗,和许多古建筑一样,这里不能穿墙打孔安装喷淋设备。为了确保安全,室内不设置照明、香炉,只有视频监控、烟感器等低电压设备。
文庙后院的微型消防站引起记者的注意。平遥县消防大队大队长程伟介绍说,这是联勤联动的一环。
为了适应古城消防需要,大队专门配备6辆摩托车,其中4辆两轮摩托,两辆山地消防摩托车。古城内居委会和重点单位全部建成微型消防站。街上,每隔50米就能看到一个消防井盖,设有200余个消火栓。
消防员通过日常大量走访,熟悉重点保护单位、沿街商铺以及民宅,绘制出消防地图,把消防栓位置、进消防车、进消防摩托车等信息制成作战图。一旦发生火情,先遣部队开着摩托车,像刀尖一样直抵作战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投资580余万元建设了古城消防加压泵站,备有1800立方米的蓄水池,有效解决了古城用水高峰期消防水压不达要求的问题。
古城消防大队指导员刘凯文介绍说,近年来,平遥县政府投资近亿元,连续3年实施古城电力主管网增容改造工程。2018年,追加365.8万余元维护主干电力线路以及居民户室内电气线路,取缔了燃煤锅炉,为古城居民安装了环保型生物质锅炉,大大降低了消防安全隐患。古城内还建设了5个电动车集中充电站,专人看守消除隐患。
古城的消防宣传工作,少不了“平安妈妈”消防劝导团。这个社团组建已有11年,是一群平均年龄55岁的社区大妈组成。10余年来,她们的足迹遍布古城大街小巷,告诫游客、商户不能吸烟,向游客、商户讲解消防安全常识,将“习惯消防”宣传理念扎根到游客和古城居民心中。(记者 张昊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