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发掘家乡文化,展现家乡文化创新发展,促进文化与时俱进,南京师范大学的同学组成寒假团队,利用寒假时间对团队成员家乡的文化进行实地调研。该活动从2023年1月1日持续至1月28日,团队成员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用镜头记录家乡风貌,用言语介绍家乡文化,探索家乡在文化建设上的创新式发展。
首先团队成员在1月初针对南京的云锦文化进行了实地调研。小组成员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考察研究发现,南京云锦经历了1600多年的发展,集历代织锦技艺之大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鲜明特色,有“寸锦寸金”之美誉,具备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等多层面的价值。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南京云锦面临着传承、保护与发展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如消费人群有限、设计缺乏创意、行业竞争激烈等,形势不容乐观。同时,短视频、网络直播、VR、AR等新兴平台与技术的发展也使南京云锦迎来了全新的历史机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在了解了上述背景后,团队成员通过对南京云锦研究所等相关机构的实地调研与走访调查,全面梳理、研究南京云锦的发展现状,发现南京地方政府联合南京云锦博物馆,正积极探寻新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科学保护的可行性方式,响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最新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为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意见与建议,让这一传统工艺焕发出崭新的生机与活力。并促进南京云锦知名度的提升,推动人们对其深刻文化内涵及意义的理解,产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强烈自豪感,进而提高文化自信。
与此同时,团队成员对徐州的大运河文化、彭祖文化、伏羊节文化和汉文化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徐州地方积极弘扬文化自信,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接轨,促进传统文化创新。具有代表性的是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的创新式发展。2022年7月15日,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博物馆以“原址原真”、保护展示的方式,让埋藏地下的文物在城市更新中“活”起来。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位于徐州市彭城广场下方,总建筑面积3700多平方米,采用了原址原真保护的方式,原貌展示了徐州汉代至明代“城下城、街下街、井下井”的城叠城景观。博物馆内展示了院落4座、房基14间、路面遗存2处、水井1处、灶台遗存1处等遗址原貌,深度展现了徐州2600年的城市演进史,也让前来参观的市民受益匪浅。
在1月中旬,团队成员来到河北省沧州的御河老酒公司,对其相关文化进行调研考察。河北沧州地处古幽州一带,水文独特,素有“九河下梢”之名,而御河老酒作为沧州的本土白酒,同样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其酿造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历久传承。当今,御河老酒在曾被乾隆皇帝赞为"好酒"的"麻姑酒" 的工艺基础上结合现代酿造技术精制而成,稀世珍品的古老沧酒正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历久弥香。这些新时代下的发展变化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团队成员通过研究御河老酒古今酿造技艺、产业发展的变化来探究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现状与前景。
在一月下旬,小组成员对连云港市灌南县的文化建设进行了实地考察,其中着重对二郎神庙、汤沟酒酿造技艺等文化进行了研究和考察。发现灌南县在文化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从城市建设到民生福祉,从行业和领域发展到推动科技创新,文化与未来创造性发展的目标更加统一,与经济的结合更加紧密,对人们工作生活的渗透性也更强了,目的是构建出了一种更加包容的外部文化氛围,让整座城市的历史和人文味道更浓,展现出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和谐,不仅为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内在能量,为人们的生活也带来了更加充实的内心获得感。
小组成员经过一个月的文献整理、实地考察和撰写调研报告,对家乡的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更好地了解了家乡文化在新时代变迁下的发展及其创新性进展,总结相关经验,这对进一步推动文化的更新以及维持和激发其生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小组成员认为认为当前走出成员家乡文化建设困境,相关部门应做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协调,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主动积极参与文化的建设;发掘现存两千多年的历史,从历史中挖掘值得宣传的两点,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推广宣传,形成文化IP;与群众沟通,贴近人民生活,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南京师范大学 原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