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星期五,又是每周一聚的日子,内江众多文史、书画爱好者们从城市的各个角落出发,共赴城东书画社。
位于市中区中心巷的城东书画社,有着一段独特的“前世今生”。它的前身是内江闻名的朝阳茶馆。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市中区中央路小东街口、城东劳动调配站旁的茶馆里,“巴蜀老人”余农治、起义将领胡锡珍、知名画家梅晓初、文史专家邹作圣等30余人常常聚在一起。那时,他们主要追忆内江解放前后的历史,你一言我一语,对相关史实进行拾遗补阙和佐证。慢慢地,各界人士也常来此地,久而久之,形成了这一传统,朝阳茶馆也因此获得了“内江文史角”的美称。
在当时,茶馆里似乎有一条无形的“楚河汉界”。一边,普通市民们围坐在一起,拉着家常,谈论着生活中的琐碎事;而另一边,以退休老人为主的文史爱好者们,则沉浸在对历史文化的探讨中。他们茶钱自理,来去自由,氛围轻松且融洽。像余农治、胡锡珍、梅晓初、邹作圣等内江的知名人士,都是这里的常客。由于参与者大多年事已高,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所以这个文史交流的角落又被亲切地称为“老年文史角”。
随着城市的发展与改造,朝阳茶馆历经多次搬迁。但无论搬到哪里,总有一群忠实的爱好者紧紧追随。现年69岁的罗达就是其中之一,他从九十年代起便常去当年的朝阳茶馆,听“老辈子们”摆谈文史趣事。而他自己最常讲的,是15岁时独自将130多斤红薯以一毛钱一斤的价格卖给火车乘务员的故事:“那时候我还是娃娃儿,身上揣着13块钱,比90%的上班族挣得多呢。” 罗达打趣道,那可是他人生的高光时刻。
卖红薯的故事,罗达讲了30多年。尽管老一辈茶友相继离世,当年的年轻人也已老去,人虽变,故事里的情怀不改。如今,当年“最年轻的茶友”罗达,成了“老年文史角”聚会的资深组织者。每到周中,他都会在微信群里招呼老伙计们:“该喝茶啰!”
2023年,朝阳茶馆正式迁入城东文化站,并更名为“城东书画社”。这一转变,不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是功能的拓展与升华。如今的城东书画社,已成为了一个集文史交流、艺术探究和创作于一体的“福地”。
当日的城东书画社雅集现场,可谓是高朋满座,胜友如云。与会者来自各行各业,有发挥余热的退役军人,有在工业领域奋斗过的前辈,有教育系统的退休园丁等。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已93岁,虽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铄;年龄最小的是56岁的袁建云,他的老虎画作品曾获“一带一路文化传播奖”。
大家围坐在一起,倾心交谈。有的分享着自己最近的见闻,无论是生活中的趣事,还是创作中的新发现;有的则深入探讨文史、艺术领域的微妙之处,从诗词的韵律到书画的笔法,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尽管室外暑气逼人,但大家沉浸在这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浑然忘却了夏日的炎热。
雅集的高潮,当属知名书法家石一应邀现场挥毫。石一本名田世华,书法造诣颇高,作品深受大众喜爱。他现场书写伟人诗词《长征》,一动笔便引来众人围拢观摩。创作中,石一坦诚分享多年艺术经验:墨色需有浓淡干湿变化,干如秋风、湿似春雨;字的大小粗细要合理对比,增强层次感;布局兼顾纵向、横向、斜向的平衡和谐,如同搭建建筑;书法创作中还要注重节奏韵律,让笔画轻重缓急如音乐节拍,赋予作品动感。
业余诗人耘玮感慨:“观石一老师挥毫,犹如聆听音乐会,优美音符沁人心脾,绕梁三日不绝。”
集会接近尾声时,退休工程师谢珩献上了优美的歌声。他一连演唱了《我爱你中国》《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经典曲目。那声情并茂的歌声,时而激昂,时而舒缓,激起了大家强烈的共鸣。大家或是轻声跟唱,或是静静聆听,沉浸在这美妙的歌声中。这歌声,为当日的雅集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城东书画社,这个安静而美好的地方,承载着内江的文史记忆,见证着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在这里,每一次雅集都是一次心灵的交流,每一次创作都是对文化的致敬。“城东书画社将继续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更多文史艺术爱好者,为内江的文化事业增添更加绚丽的色彩。”市中区城东街道文化综合服务中心主任胡晓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