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响应国家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花城石榴籽”社会实践团队赴新疆托克逊县博斯坦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从课堂教学到田间调研,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国情,用普通话课堂打破语言壁垒、心理辅导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美育课程点亮乡村孩子的艺术梦想、职业规划中为青少年指引方向、调研与访谈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思路、用墙绘与宣传片定格交融瞬间,更是用行动诠释“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青春誓言。
一、推普攻坚:搭建语言桥梁,夯实交流根基
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是促进民族团结、实现乡村振兴、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为全面提升当地青少年的语言表达组织能力与发音准确度,团队聚焦“精准施教、趣味引导”,在每日清晨启动普通话推广专项行动。活动面向当地小学生、初中生分层开展,精心设计覆盖多领域的课堂形式——书法练习中涵养文字底蕴,词语闯关中强化词汇积累,诗歌朗诵时锤炼表达韵律,更通过“拼音接龙”、“故事新编”等趣味导入游戏与互动过渡环节,让课堂始终洋溢着活力。孩子们从羞涩不敢开口到主动举手朗诵,从发音生涩到流畅表达,不仅提升了语言能力,更增强了沟通自信,为各民族青少年架起了一座畅通的语言桥梁。
二、心理护航:培育健康心灵,筑牢成长基石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全面发展的前提,更是民族团结的隐性纽带。团队专门成立心理辅导小组,围绕“自信建立、团队协作、礼仪规范”等三大主题,为当地青少年开展系列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自信训练营”中,通过“优点轰炸”“自我肯定宣言”等环节,帮助孩子们发现自身闪光点;在“合作挑战赛”里,以“搭积木筑高塔”“接力传声”等任务,引导他们体会分工协作的力量;在“礼仪小课堂”上,结合日常交往场景传授问候、致谢等礼仪规范,培养尊重他人的意识。辅导过程中,孩子们从拘谨沉默到主动参与,从各自为战到默契配合,不仅逐步形成了积极健康的人格,更在互动中学会了理解与包容,为跨民族交往注入了温暖而坚定的心理能量。
三、职引未来:赋能青春梦想,助力乡村振兴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更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抓手。团队指导老师结合自身就业指导和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经验,为博斯坦镇返乡大学生开展职业规划讲座。讲座围绕“认清形势、明确定位、突破信息差、能力提升”四大核心维度展开。深入剖析了当前就业环境的新特点与新疆、托克逊的发展机遇,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兴趣与家乡需求,科学设定职业目标,详细解读了近年毕业生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并系统梳理了权威高效的线上线下求职渠道。最后为毕业生提供了“实战”指导,涵盖简历优化技巧、笔试应对策略及面试沟通艺术。本次讲座不仅为返乡大学生们厘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更有效打通了信息壁垒,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能力提升路径。
四、美育润心:点亮艺术之光,涵养审美素养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为丰富乡村青少年的课余生活,提升审美能力与创造力,团队开设了系列绘画课程,将艺术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中。课堂上,队员们系统传授线条运用、色彩搭配等基础技法,耐心指导画笔、颜料等工具的规范使用,从临摹简单图案到创作主题作品,循序渐进引导孩子们感受艺术之美。孩子们专注的眼神、颤抖却认真的笔触、完成作品时的灿烂笑容,构成了课堂上最动人的风景。有孩子用画笔描绘家乡的红枣田,有孩子勾勒民族团结的场景,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童真与热爱。艺术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生活,更成为激发文化认同的载体,让美的种子在乡村土壤中生根发芽。
五、墙绘影摄:定格交融瞬间,传播乡村之美
炎炎夏日,"花城石榴籽"团队用艺术与影像为托克逊乡村振兴描绘出绚丽画卷。墙绘创作现场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当地干部挽起袖子与队员们共同调色运笔,就构图创意展开热烈讨论;孩子们踮着脚尖,用稚嫩却认真的笔触为墙面点缀童趣,让原本单调的墙体焕发出生机与温度。一幅幅融合了民族元素与现代审美的墙绘作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渐次成型,成为村庄最亮丽的风景线。
与此同时,团队的摄影师们穿梭于托克逊的各个角落,用镜头捕捉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他们深入田间地头,记录农民丰收的喜悦;走进农家厨房,定格传统美食的制作过程;探访村舍院落,展现各族群众的幸福生活。这些影像作品以"多彩民俗""党员风采""生态画卷"为主题,生动呈现了托克逊的自然之美、人文之韵和发展之变,成为向外界展示这片热土的精彩名片。每一帧画面都在诉说着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让更多人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六、AI赋能课堂:科技点燃梦想,创新引领未来
在托克逊县博斯坦镇长安小学,"花城石榴籽"团队精心打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AI赋能生活课堂。在这里,科技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触手可及的神奇体验。在队员的指导下,孩子们用稚嫩的画笔描绘出心中最喜爱的人物形象——或是亲密的小伙伴,或是可爱的动物,亦或是动画片中的经典角色。当这些静态画作通过AI技术"活"起来的那一刻,教室里爆发出阵阵惊叹与欢呼。更令人惊喜的是,孩子们还能通过AI技术"穿越"到未来,看到自己变身医生、教师、工程师等不同职业的模样。这种沉浸式的互动体验,不仅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科技改变生活的力量,更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探索未知、追求梦想的种子。这堂别开生面的科技启蒙课,打破了地域的界限,让边疆的孩子们第一次近距离触摸到前沿科技的魅力。他们眼中闪烁的好奇与兴奋,正是乡村振兴路上最动人的风景。或许就在这一刻,某个孩子的科技梦想已被悄然点燃,这将为边疆地区的发展带来无限可能。
七、深耕调研:聚焦现实需求,贡献青春智慧
实践出真知,调研促实干。在开展各项活动的同时,为深入了解当地特色农业发展历程,团队始终以“问题导向”为核心,扎实推进调研工作。团队专程走访了托克逊县红枣种植专家、致富带头人孙金元老先生、博孜尤勒贡村党支部书记艾斯卡尔等党员干部。采访调研中,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老一辈劳动者“吃苦耐劳、勤学苦练、甘于奉献”的精神,为乡村振兴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团队主要围绕哈密瓜、红枣等特色果树种植的技术瓶颈与发展思路、乡村振兴背景下边疆乡镇的建设方向开展调研工作。期间成员们走进田间地头与农户促膝长谈,走进学校与师生细致交流,走进村镇与干部深入探讨,认真倾听各方声音,记录真实情况。从“果树种植中病虫害防治经验待普及”到“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需完善”,每一个问题都被深入分析、反复研讨。团队将“以小见大”稳步推进调研工作,计划后期将调研数据分析总结,为当地政府写一篇调研报告。
八、红馆铸魂:重温红色记忆,坚定使命担当
红色基因是边疆发展的精神密码,更是青年担当的力量源泉。实践最后一天,团队赴吐鲁番红色博物馆开展主题学习活动。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成员们驻足于“边疆解放史”“民族团结奋斗史”等展区,仔细凝视着老一辈革命者戍边卫国的珍贵文物,聆听着各族群众携手建设边疆的感人故事。从“坎儿井旁的军民鱼水情”到“戈壁滩上的共同奋斗”,从“保卫家园的浴血奋战”到“建设边疆的无私奉献”,一段段历史让大家深刻认识到:边疆的稳定与发展,是无数先辈用热血与汗水铸就的;民族团结的根基,早已深深镌刻在这片土地的记忆中。团队成员用镜头记录下红色教育的珍贵素材,更在心中筑牢了“强国有我、服务边疆”的信念,坚定了传承红色基因、续写团结篇章的使命担当。
青春的力量在边疆绽放,团结的种子在大地生根。团队始终坚持在交流中促团结、在培育中谋未来、在实践中强担当。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让团队与当地建立的深厚情意,更是创造了持续开展交流合作的纽带,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花城石榴籽团队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持续深耕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事业,让青春之花在服务祖国的征程中绚丽绽放!
(花城石榴籽实践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