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青春回响 医路同行”实践队于7月20日-25日奔赴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开展为期5天的基层医疗调研活动。从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到县人民医院,队员们用脚步丈量健康防线的每一寸土地,用心灵倾听医者与患者的对话。这是一次青春的实践,更是一场关于医者初心与时代责任的深刻思考。
探寻帮扶之路:十六载坚守,书写医者大爱
自2009年起,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对口医疗支援五峰县,十六年如一日,将国家级优质医疗资源注入这片山区。实践队出发前,队员们专访了曾支援五峰的4位医生,妇产科梁华、胸外科朱铁源、重症医学科左小淑和病理科吴昊,他们分享了自己在五峰的奋斗故事,并寄语学子:“基层是医学的沃土,多问、多看、多思,才能让医学科学更接地气。”
(出行前,实践队员进行人物访谈)
叩响乡土之门:村医38年坚守,诠释医者仁心
7月20日下午,实践队队长官郑宏同学,同时也是鞍山村籍学子,他带着实践队成员们返乡调研,入户访谈了近20余户村民。队员们发现,高血压等慢性病管理是基层医疗的重点。58岁的村医王医生在此坚守38年,独自管理200多位老人,三月一随访,从未间断。他坦言:“卫生室药物虽全,但受条件限制,无法开展输液等项目。”临别时,他殷切嘱托学子:“希望你们学成归来,为乡亲们带来更好的医疗条件。”这份坚守让队员们动容:村医是健康的“守门人”,他们用一生诠释了“择一事,终一生”的信念。
(实践队在鞍山村进行调研)
对话中坚力量:从“一村一医”到医共体创新
7月21日,队员们将调研脚步迈向了县域医疗全局,在与县团委书记、县医院院长、挂职副院长、职能部门负责人、科主任及曾赴省人民进修医生的对话中寻求基层医疗的发展答卷。在与五峰县团委和卫健局的座谈中,队员们了解到当地医疗的突破与挑战。通过“青年人才招聘团”和“四定”大学生村医培养模式,五峰县的乡村医生“本土化”培养新路径持续为山区乡村卫生健康事业注入新活力。县医院鲜于院长分享了他的从医初心:“父亲因病致残,让我立志改变基层医疗现状。”如今,县医院已从130张床位的小医院发展为510张床位的三级综合医院。然而,基层人才流失、信息对接不畅等问题仍是亟待破解的难题。鲜于院长的话掷地有声:“我们不向省里求资金设备,只求人才。资金问题是短暂的,只有人才是医院发展的永恒动力。”
(五峰县团委开展座谈交流)
(五峰县人民医院座谈会)
(五峰县人民医院调研访谈)
躬身知行合一:跟诊学习,感悟医者担当
7月22日上午,队员们深入五峰县人民医院,分组跟随来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的5位帮扶医生参与义诊、查房,近距离感受帮扶专家的医者担当。挂职副院长陈静老师作为外派支援的“大家长”,七年来扎根山区,带领团队开展全方位帮扶,为县医院医疗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骨科陈任医生三周内协助完成十余台手术,直言基层更能锻炼独立操作能力;放射介入科任权医生指导县医院完成首例静脉输液港植入术,填补技术空白;神经内科邓敏医生专注带教,希望培养出五峰首位本土的神经内科医师;感染科杨凡医生的话令队员们深思:“基层是医生的试金石,资源有限,却最能锻炼能力。”队员们也在跟诊过程中将专业术语转化为“健康小贴士”,架起医患沟通的桥梁,体会到“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真谛。
(实践队成员跟随省人民医院专家义诊)
感悟基层新潮:从“养老”到“颐养”的实力进阶
7月22日下午,队员探访了五峰县医院南院区的医养结合中心。在这里,队员们看到了基层医疗的创新实践。中心70张床位入住率超80%,护理团队24小时服务,与主院区联动实现“十分钟抵达床边”。这一模式为解决农村养老难题提供了新思路,也让队员们明白:“医疗不仅关乎技术,更关乎温度与智慧。”县医院陈静副院长表示:“未来,五峰县人民医院将持续配合做好五峰县大健康产业规划和战略定位,进一步完善县域康养度假区业态布局,助力打造山区颐养体系托起老年人稳稳的幸福。”
(实践队成员参观县人民医院南院区医养结合中心)
行遍阡陌百态:基层医者的坚守与期盼
山乡践初心、薪火传医道,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调研的安排下,实践队师生一行穿越蜿蜒山路分组深入渔洋关镇、仁和坪镇,对多所卫生院及辖区卫生室的整体运营情况、医疗资源配置、人员队伍建设进行调研,完成2个卫生院、8个卫生室、10余位村医及近20户的走访调研,深入剖析“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骨干,以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辐射网络”中下游环节的建设成效与改进方向。
90后大学生村医向涛学成返乡成为村民的新“医”靠;退休的陈美贻医生年近七旬依然坚守带教;仁和坪卫生院村医回忆疫情期间冒雪下乡采样的经历。虽然他们面临交通不便、待遇偏低等各种挑战,但支撑他们的是村民的信赖与服务乡梓的初心。
在实践日志中,一位队员写道:“这些村医就像山间的微光,虽不耀眼,却照亮了乡亲们的健康之路。”
(仁和坪中心卫生院座谈会)
(仁和坪中心卫生院调研)
(村卫生室走访)
(业产坪卫生室“师徒制培养”陈医生与大学生村医向医生)
数日的调研,为医学生展开了一幅真实的基层医疗画卷:县医院鲜于文涛院长“为老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的誓言、县医院陈静副院长对“健康守门人”的执着、仁和坪中心卫生院唐明刚院长“常怀为民服务情怀”的叮嘱、业产坪村陈贻美老村医“守护好村民健康”的坚守、富裕冲村时强大学生村医“扎根基层”的传承,无不传递着“医者仁心”的力量,更是用一个个微小的力量构成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的“网底”。正如实践队总结:“基层医疗的痛点,正是青年医者奋斗的起点。医路虽远,行则将至;初心在怀,薪火必传。”这场实践不仅是一次调研,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未来的医者们更加坚定——用所学回报乡土,用仁心守护健康。
撰稿:兰佳璇、宁志芸
审核:刘希、周清泉
摄影:第一临床学院“青春回响 医路同行”实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