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鄠邑区东索村,草木葱郁,红色印记熠熠生辉。在新落成的东索村革命烈士纪念馆内,一场生动的讲解刚刚结束,参观者们仍沉浸在激昂的历史叙事中,久久不愿离去。站在人群中央的讲解员,额头上布满汗珠,而白色衬衫早已被汗水浸透,紧紧贴在后背——他正是董护梨,红色故事的“传声筒”。
作为革命烈士的后代,董护梨与这片土地的红色基因有着天然的联结。1961年出生的他,1994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鄠邑区五竹街道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几十年,将青春与热血奉献给了基层事业。2021年退休后,当得知村里要筹建革命烈士纪念新馆,急需熟悉历史、热心公益的讲解员时,他二话不说,主动请缨:“我是烈士的后人,讲好他们的故事,是我这辈子都该做的事。”
从此,东索村的清晨多了一道固定风景:董护梨骑着一辆半旧的电动三轮车,迎着朝阳准时出现在纪念馆门口,几十年的党员工作习惯让他把“准时”刻进了骨子里。中午回家匆匆吃过午饭,下午两点他又准时到岗,日复一日,风雨无阻。2025年新馆建成后,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展陈内容日益丰富,前来参观学习的党员干部、学生群众络绎不绝,他的工作量陡增到每天五六场讲解,一场下来要站近一个小时,说上千句话。
七月流火,馆内虽有空调,却难抵热浪滚滚。每次讲解到激动处,董护梨总会提高音量,挥舞手臂,仿佛穿越回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1927年5月11日,驻鄠邑军阀何经纬派兵偷袭东索村,包围关帝庙,团长董新良指挥战士英勇反抗,农民自卫军因为武器落后,寡不敌众而死伤惨重,邱累子、罗连心、董祥娃、邱堂娃被手榴弹炸死,董平良中弹牺牲,赵蔓子被敌人用大刀砍死,董有庆、段金娃负伤抢救无效牺牲,其中团长董新良被敌人用刺刀穿过头颅,九位烈士平均年龄只有 20 岁出头……”没有标准的普通话,满满的乡野“土话”,却始终透着一股劲儿,那是对先烈的崇敬,更是对历史的敬畏。讲解结束时,他胸前的党徽总被汗水浸得发亮,擦汗时,能看到鬓角新添的白发——但只要有新的参观者进来,他立刻挺直腰板,再次投入状态。
“光讲历史不够,得让大家真正走进历史,明白今天的日子是怎么来的。”这是董护梨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从60年代走过来的人,他亲身经历过物资匮乏的艰苦岁月,更懂得“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革命”的分量。他把自己的人生经历融入讲解,从父辈口中的战斗故事,到年轻时参与乡村建设的亲身经历,再到如今村里的发展变迁,让冰冷的史料变成了有温度的记忆。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结合纪念馆的红色内涵与时代要求,凝练出“团结、珍惜、廉洁、奉献、奋进、孝敬”十二个字,每次讲解收尾时都会郑重分享。讲到“团结”,他会看着地上烈士们并肩作战的雕像说:“当年装备不如人,全靠人心齐,这种拧成一股绳的精神,现在干事创业照样离不了”;说到珍惜,他总会顿一顿,看着年轻参观者:“60年代一顿饱饭都是奢望,现在顿顿有肉、出门有车,这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先烈用命换的”;讲廉洁时,他结合基层工作经历,告诫党员干部:“先烈们连命都能舍,咱们手里的权更不能用来谋私”;谈奉献,他眼眶微红:“烈士们为理想献出了生命,咱们在岗位上多干点活儿、少计较点得失,算得了什么?”
而奋进与孝敬,更是他对年轻人的殷切嘱托。“党员干部就得肯吃苦、能干事,不能躺在前辈的功劳簿上睡大觉”“在外工作的娃们,常回家看看,当年日子再苦,爹妈也把咱们拉扯大,这份情不能忘”。朴实的话语,配上他真挚的神情,总能让听者心头一热。
如今,董护梨的讲解已经成了东索村革命烈士纪念馆的“金字招牌”。有参观者说道:“老同志的讲解,让我们不仅看到了历史,更看懂了初心,虽然没有标准的普通话,讲的是家乡的土话,听起来就是得劲,而他总是摆摆手:“我没做啥,都是应该的。只要我还讲得动,就会一直站在这里,让更多人知道,东索村的土地上,曾有过怎样的英雄;这片土地上的精神,永远不能丢。”
在东索村的红旗下,董护梨的身影或许平凡,却用最执着的坚守,让红色血脉代代相传,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沃土上,开出了最动人的花。(西安石油大学 管道工程学院 逐光者实践团 付航 郭雷 巨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