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娄底教育战线上,有这样一位教师:她用29年光阴在三尺讲台书写坚守,以母亲般的胸怀呵护三百余名学子成长成才,以探索者的姿态始终走在教学改革前沿。她,就是娄底市第一中学附属实验学校教师杜琳莉。
扎根一线的教育"常青树"
自1997年踏上讲台,杜琳莉便以校为家。在娄底一小任教的21年间,她的课堂总是充满活力——枯燥的识字认字变成趣味游戏,晦涩的课文化作生动故事。她独创的"分层教学法"让后进生重拾信心,让优等生突破瓶颈,所带班级成绩常年名列前茅。
"杜老师的笔记本里记着每个学生的特点。"同事回忆道。她用"进步银行"积分卡激励成长,当留守儿童想放弃学业时,她一有机会就跟他们谈心,帮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最终让孩子以优异成绩升入初中。
两次"跨界"彰显师者担当
2018年,刚生完二胎的杜琳莉接到组织通知调到娄底一中附属实验学校任教,面对陌生的教学环境和班主任重任,她连夜研读课标,向青年教师学习多媒体教学技术。短短半年,她将"思维导图""课堂辩论赛"等学习方法引入课堂,所带班级综合素质大幅提升。
2023年,45岁的她主动报名支教新化朝阳小学。支教期间她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制定了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在她的努力下,学生们的学习成绩有了显著提高,学习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除了教学工作,杜琳莉老师还十分关心学生的生活。她了解到一些学生家庭经济困难,便主动为他们捐赠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学生心中的"杜妈妈"
在学生们眼中,杜琳莉是严师更是慈母。她办公桌抽屉常年备着创可贴、糖果和备用校服;为叛逆学生开设"心灵树洞信箱",累计回复信件70余封。28年来,她把别人的孩子当自己的孩子教,她对待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样的,帮助困境学生,走访留守儿童家庭,在孩子们心中她既是老师也是“老师妈妈”。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这是杜琳莉的座右铭。如今,她仍坚持每天早到校,带领孩子们晨读,课堂让孩子们自己体验感悟,和组内青年教师开展"任务驱动式教学"课题研究,用行动诠释着"四有"好老师的深刻内涵。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当问及坚守讲台的动力时,这位朴实的教育工作者笑着说:"听到孩子们喊一声'老师好',看见他们眼里有光,这就是最幸福的时刻。"
供稿 | 陈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