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如乱麻,责任重若千钧。面对纷繁复杂的事务,以“拙力”硬扛,往往事倍功半。唯有以“巧劲”破局,于细微处彰显大智慧,方能四两拨千斤,实现治理效能的跃升。此“巧”非机巧权变,而是扎根于责任与智慧的创造性转化,在繁复中从容游刃。
巧之首要,在于善把脉而化繁为简,如庖丁解牛般精准切入核心问题。基层问题常如藤蔓交错,若只知埋头蛮干,易陷入事务主义泥潭。古人云:“善张网者引其纲”,此即智慧所在。郑国渠的修建者郑国,面对关中灌溉困境,并未盲目开掘无数小渠,而是高瞻远瞩设计主干水道,终成“疲秦”反为“利秦”的千秋伟业。今日基层工作亦需此慧眼,从千丝万缕中抽离关键症结——如调解邻里纠纷,与其细究琐碎矛盾,不如聚焦于利益平衡与情感疏导这一“牛鼻子”。善执此“纲”,方使治理之“目”张弛有度,在纷繁芜杂中开辟出坦途大道。
巧之进阶,在于善借力而创新形式,为传统工作注入时代生机。工具与方法的革新,常能撬动效率的倍增杠杆。古代驿站制度为政令通达之巧设,唐朝“过所”制度则化繁为简,以轻便通行证取代了冗沉文书,大大提升了人员流动效率。如今数字浪潮席卷,基层治理更应搭乘这时代东风。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正是典范,借力数据互联而省却群众奔波之苦。然需谨记,技术仅为工具,其灵魂仍是服务温度。数字平台虽好,亦要为不谙此道的长者保留一扇亲切的人工窗口,使“键对键”之效率与“面对面”之温情相得益彰,令“巧”得法,更得人心。
巧之至境,在于善聚力而激活民智,将“独唱”转为治理“大合唱”。基层非政府独舞的舞台,更是民众共治的沃土。黄宗羲曾慨叹:“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此弊正源于民力的沉睡。解放区的“豆选法”以最质朴的方式唤醒沉睡的民主意识,让民众真正成为家园的主人。在新时代,面对环境整治或社区微更新等公共议题,政府与其大包大揽,不如搭建平台,以“众人议事厅”等形式让居民智慧充分涌流。抗疫期间,社区志愿者的无私奉献,正是群众力量在危急时刻焕发的璀璨光芒。当民众从“旁观者”转为“参与者”,基层治理便如源头活水,生生不息。
以巧劲破基层千钧之重,恰如老子所言“治大邦若烹小鲜”的古老智慧——既需对火候的精确把握,亦需对食材的深切尊重。善把脉而执其纲,善借力以合时需,善聚力而兴民智,此三重境界,层层递进。让每一份“巧思”皆沉淀为对民生的深情,每一次“巧为”皆升华为对责任的担当,则治理的艺术终将在基层土壤中绽放出人本温度的花朵。
使巧劲的基层工作者,终将成为那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抚琴者。(河北承德围场克勒沟镇:李鑫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