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遂行·青芽 | 指尖古艺,畲乡童谣:东峰村孩子们的非遗美育之旅

2025-07-15 17:07:30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7月14日,“经彩遂行”暑期社会实践队肩负传承使命,为东峰村孩子们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指尖古艺,畲乡童谣”非遗美育之旅,带领孩子们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提升美育素养。实践队精心策划了系列非遗体验课程,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引领孩子们在陶泥塑形中感受传统工艺的精妙,在竹丝交织中触摸编织智慧的脉络,在民歌学唱中体味民族文化的深邃。非遗传承的种子,在童心上悄然扎根、萌芽。

巧手·陶韵新生

实践队队员王妍以生动课堂,带领孩子们走进遂昌黑陶的世界。她以超轻黏土为媒,徐徐铺开遂昌好川黑陶的千年画卷。她将复杂的揉泥、塑形、修坯等古老制陶工序化作一个个简单易懂的动作,时不时以生动的比喻解释工艺要点,将复杂的非遗技艺,巧妙转化为孩子们看得懂、学得会的肢体语言,让传统工艺的魅力在指尖流转间自然流淌。

课堂上,孩子们在王妍的指导下专注模仿,揉捏着手中的粘土,渐渐塑成陶罐、陶碗的模样。虽非真正的陶泥,但每一次揉搓,都仿佛触摸到传统文化的温度;虽形态稚拙,却真切承载着他们对古老技艺的理解与热爱。

纤指·竹韵流芳

实践队队员郑珊珊用一双巧手,带领孩子们探秘传统竹编的奥妙。她将精心打磨的竹篾分发到孩子们手中,篾片温润的触感,传递着自然的温度与质感。随后,她流畅地演示起挑一压一的编织技法,竹篾在她指尖轻盈跃动,翩跹起舞,渐渐勾勒出精美的传统纹样。六百年的竹编智慧,就在这看似简单的挑压之间生动展现。

孩子们全神贯注地尝试着,虽然动作尚显生疏,但眼神中的专注却格外明亮。当第一片简单的“人字纹”终于在指尖成型时,欣喜的笑容绽放在每个人的脸上。篾条的每一次交错,都为孩子们编织下一段独特的非遗记忆。

清音·畲歌悠扬

实践队队员傅艺杰以动人歌声,带领孩子们走进畲族音乐的诗意世界。傅艺杰先为孩子们播放了一段畲族民歌,悠扬的曲调仿佛将大家带到了青山绿水之间。他解释道:“畲歌是畲族人生活的缩影,每一句歌词都蕴藏着他们的故事与情感。”不少孩子沉浸在歌声中,情不自禁地哼唱着。

学唱环节中,傅艺杰逐句教孩子们用畲语演唱简单的民歌。起初,陌生的腔调让大家略显生涩,不久,清脆的童声便整齐地回荡在教室里。课后,不少孩子仍意犹未尽地哼唱着刚学会的曲调,眼中闪烁着对畲族文化的新奇与喜爱。

这场以指尖触摸千年陶韵、竹丝编织生活智慧、童声唱响畲乡山谣为经纬的沉浸之旅,为东峰村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民族文化根脉的窗口。当古老的技艺在稚嫩的手中复苏,悠远的歌谣在清澈的童声里流淌,我们见证了文化的薪火正在最质朴的乡村土壤中,完成跨越时空的传递与新生。这不仅仅是技艺的体验,更是在新一代心田播撒下文化自信的种子,为乡村的明天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与蓬勃希望。(作者: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非国际商学院)林志、曾子航、刘一航)

[责任编辑:李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