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强调基层治理现代化对于民安邦宁而言的重要意义,为新形势下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揭示了价值追求和方法路径。从“枫桥经验”到“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情理法”结合是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富有本土特色的创新之道,融此“三原色”运笔,方可绘就基层善治“中国画”。
“厚情以固其本”,融情促治,巧运“承掌领”笔法。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我国的治理,基本单元是县(市、区),基层基础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基层,是干部服务群众的零距离场域,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要承“上情”入基层。坚定拥护“两个确立”时刻做到“两个维护”,提高对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领悟力和执行力,反复研究、深学悟透,要看到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改革全面布局,看到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发展新特征有效系统谋划,高屋建瓴政策条文背后洞察的是广袤世相,关切的是家长里短,纸尽情绵。要掌“下情”言基层。在其位言其务,基层治理千头万绪,基层工作除了履行办线职责,还需传达殷切民意。3月4日至3月11日全国两会圆满闭幕,地方各级两会陆续召开,湖南省聚焦推动新时代全省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以“三会三文”厘清基层人大工作落实关键,让人民代表做好基层群众“陈情人”,始终抒真情、表舆情、议实情。要领“民情”懂基层。便民服务中心敞开的大门、党政办公室全天畅通的值班电话、12345热线不间断的传导受理,唯有领会社情民意才能解决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撬动基层治理杠杆,实现为民、便民、安民。
“穷理以致其行”,融理明治,擅使“学宣讲”墨法。“理”是经验是知识是道理,实践中深化认识,再以认识指导实践,如此循环上升,《实践论》教示的真理亦适用于基层治理现代化这一具体范畴。以“学理”泼墨。中国共产党跳出治乱兴衰周期永葆先进性的关键即在于自我革命,不断更新不断学习。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党已开展16次主题教育活动,2025年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正在开展,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按照学习计划广泛动员,尤其督导新提拔干部、年轻干部、关键岗位干部夯实作风之基,扣好每一粒扣子,不负每一份信任,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组织生命力。以“宣理”积墨。宣传是基层治理绕不开的软工作,森林防火宣传车在大街小巷穿梭,“村村响”重复警诫反诈安全知识,“扫黄打非”捷报推文群转村民朋友圈,“利剑护蕾”保护未成年人的普法标语抬头可见,各村屋场会上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官方政策变成了“土话转译”和“打个比方”。基层干部攥紧“话筒”,让政声与乡音交汇写意。以“讲理”冲墨。基层工作中经常面临的棘手问题是矛盾调解。有事找政府,这是人民群众对公权力的信赖。面对“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有理不在声高而在交心,真正急群众之所急,换位推演群众思路,在镇级“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里,讲好“问题出在哪”的公理,讲清“后续如何做”的事理,争吵声总在门内逐渐平息。
“循法以正其基”,融法通治,精练“懂用创”技法。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通过各类法律法规约束言行举止,达成价值共识,明晰边界共识,扩大规范共识,为基层治理提供定性准绳。先弄懂再起效。对基层干部而言,政策文件常悟常学,纪律条例熟稔于心,法律法规少有精通,弄懂业务相关的法典法条,方能在工作中为权赋法、行权依法、缚权守法。“法无禁止即可为”指明的是情理之中的弹性空间,是德治之内的效用地带;“法令禁止不可为”划出的是情理之外的泛滥无界,是损害稳定的出格越轨。边使用边普及。群众诉求有朴素有复杂,对基层干部解决急难愁盼、进行矛调处突的路径选择时有误解,“看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是因实质正义需通过程序正义的法制化得以兑现。要在沟通回应的同时对群众进行现场普法,帮助群众使用法律武器维护切身利益。创新后更适配。法治“在地化”表现为吸纳合理乡风民俗并革新创法,村民投选新的村规民约,在原创中激发更大遵守认可度与积极性,更加适配最小基层单元的运转惯性。202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预安排审议34件法律案,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与时俱进,从上至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臻完善,社会治理法治化日入佳境;从下至上,基层立法联系点让群众直接参与立法工作,维护公平正义,增强民生福祉,基层善治夯实中国之治。
供稿 | 张榕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