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市中区白马镇是市中区县域经济副中心和重要工业承载平台,该镇在探索综治中心规范化、实体化运行的实践中,立足区域实际和发展特点,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综治中心+法务”运行模式,以党建强引领,以制度促协同,以法治利长远,确保矛盾纠纷在法治轨道上实质性化解。
党建引领 “娘家人”一站式解烦忧
白马镇把党的领导贯穿全过程各方面,构建由镇党委书记任中心主任,政法委员、副镇长、法务机构负责人任成员的组织架构,以镇综治中心为轴心,形成“一心、两所、一庭、一室、多点”的“同心圆”工作格局。其中,“多点”是指信访、人社、法律服务、司法鉴定、心理咨询等相关部门,通过常态入驻和精准轮驻,以“专业+”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矛盾纠纷“管家式服务”,实现进一扇门解百家愁的“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格局。
“我们希望综治中心成为老百姓的‘娘家’,有矛盾了,有疑惑了都可以回家,家的大门永远敞开,永远都能让人暖心安心”该镇党委书记说。
制度提效 矛盾纠纷止步群众心里
基层治理不缺力量,如何统筹起来,形成有效合力,从“九龙治水”变“一龙治水”,白马镇的答案是——坚持以制度建设主线,促进基层治理协同高效。综治中心先后建立“首问负责”制、矛盾纠纷“三级联调”机制,突出统筹协调、会商研判、信息共享、协同配合、企地联动“五项机制”,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们在厂里干了二十多天,为什么不给我们结算工资?”吉某某情绪激动地来到综治中心。工作人员了解到吉某某等十一人经黄某介绍,于2024年在该镇某厂做木工,但没有拿到工资。中心立刻启动“企地联动机制”,要求企业立马核查溯源。经查,是该企业的三级分包商黄某忘记把吉某某等十一人录入“农民工工资管理系统”,导致他们的工资没有及时发放。情况清楚后,综治中心统筹派出所、司法所、企业代表、农民工代表、分包商等人员,共同商讨解决办法。第二天所有工人都拿到了工资。通过“企地联动机制”该镇在大型项目建设园区均建立了矛盾纠纷综合调解室,实现源头预防、快速化解。
通过机制的完善,白马镇综治中心形成了“汇聚—共享—研判—联动—化解—回访”的矛盾纠纷化解工作闭环,确保矛盾纠纷“前端预防、全域感知、接诉即办、统一登记、分级流转、监督落实”,让矛盾纠纷不仅止步于纸上更止步于群众心里。
法治保障 促矛盾纠纷源头预防
与防盗门商家的纠纷中,雷大姐的诉求为何从最初的七千多变成了四千多?去年5月,雷大姐在白马镇某商家处购买了新的防盗门,门安好后,雷大姐却越看这门心里越不舒服,总感觉门缝比之前的宽了,她怀疑商家货不对板,于是找到商家,协商无果后,雷大姐投诉到区消委会和市场监督管理局。雷大姐要求商家把新门拆下,并赔偿旧门损坏的金额,据她核算共计七千多元,但商家表示雷大姐的诉求远远超过了旧门实际的价值。综治中心接到区消委会和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线索反馈后,邀请雷大姐、商家、法官、律师、法务、人民调解员、司法所人员等来到调解室,为双方释法明理,最后雷大姐同意将赔偿金额降至四千一百元,双方握手言和。
在法治轨道内解决矛盾纠纷是基层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白马镇“综治中心+法务”模式,每月进村入企开展常态化法治宣传,为群众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192件,法律服务62件,提供法律援助服务22件,公证服务169件,司法鉴定服务36件。通过普及实用的法律知识,提升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意识,有效促进矛盾纠纷源头预防。
“老百姓对很多法律问题的理解是通过约定俗成的经验判断,比如,嫁出去的女儿没有继承权,人死后不再享有继承权等等,我们在工作中要不断向老百姓普法解释,从而为他们更好的解开心结”新中公证处黄景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