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青春逐梦山水间,智绘乡村新画卷----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数治兴农,情暖水城”博士村长实践活动

2025-04-01 09:22:52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数治兴农,情暖水城”博士村长团队怀揣着对乡村发展的热忱与担当,深入六盘水市水城区,用青春的汗水和智慧,为这片土地注入新的活力。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寄语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淬炼青春本色,致力于成为乡村振兴领域的排头兵与生力军,为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贡献贵大青春力量。

图 1 团队成员合影

一、初心如磐,怀壮志以长行

(一)洞察现状,锚定方向

水城,这片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的美丽土地,气候宜人、生态优良,自然资源丰富,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水城在茶产业、文旅产业和留守儿童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也面临着品牌知名度不足、产业升级缓慢、家庭教育问题亟待解决等诸多挑战。茶产业虽已打造出“水城春”区域品牌,茶园规模达10.02万亩,带动4万余户茶农增收,但品牌影响力仍有待提升;文旅产业依托资源优势推动“文旅融合”,却在新时代背景下亟需激发新活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虽有创新举措,但深层次问题仍待挖掘。

(二)聚贤纳智,集结队伍

为助力水城突破发展瓶颈,2025年2月17日至19日,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联合经济学院、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体育学院等多个学院,集结27名学生组成博士村长团队,奔赴水城区。他们怀揣着对乡村发展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聚焦“贵大农益,水城区春茶品牌提升项目”“贵大博旅,水城区文旅融合发展计划”“贵大心桥,新课改下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三大调研项目,深入基层,挖掘地方发展需求,力求为水城发展贡献高校智慧与力量。

二、躬行实践,踏实地以笃行

(一)深入茶园,探寻茶韵

春茶支队走进水城区龙场乡宏景基地、营盘村腾鹏种养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六盘水市茶叶研究所等地,深入茶园与车间,与茶农、合作社负责人、科研人员深入交流,聆听返乡创业故事,了解茶叶种植、加工技艺与生产设备情况。他们还通过电话访谈与水城区茶叶发展有限公司、“雁茗丰”茶叶品牌创始人沟通,获取一手资料,结合专业理论形成调研报告,为提升“水城春”品牌知名度、推动茶产业提质增效提出针对性建议。

图 2成员参观茶园

图 3 成员与茶农交流

(二)领略风韵,推动文旅融合

文旅支队聚焦水城丰富的文旅资源,走访龙场乡碗厂红色文化纪念馆、白族风情小镇、海坪彝族风情小镇、农民画研学基地等地,深入了解自然景观、历史遗迹与传统文化。他们在红色文化馆探寻历史脉络,在农民画研学基地感受艺术魅力,从游客视角分析旅游体验优劣,探索“文化赋能 + 旅游提质”发展路径,为水城文旅融合焕新升级提供专业视角与创新思路。

图 4成员与文旅局主任交流

图5成员参观景区

(三)关爱留守儿童,助力成长

留守儿童关爱支队深入观音山社区、水城区第六小学、民政局、教育局及沙龙社区党群服务站,围绕家庭教育支持体系建设、心理健康服务供给、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等议题展开调研。他们与社区工作人员、校长、教育局专干深入交流,了解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与需求,结合专业理论形成专项调研报告,为完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提供决策参考。

图 6成员与水城区教育局专干陈志熊交流

图 7成员与水城区第六小学校长罗丁桂交流

三、成果斐然,展青春之风采

(一)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实地调研结束后,团队成员秉持严谨务实的态度,迅速投入资料整理与分析工作。他们将调研实际与专业理论深度融合,围绕水城茶业振兴、文旅发展及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撰写《水城区茶叶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水城区文旅发展调研报告》《水城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调研报告》三份主题报告,为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校智力支持。

(二)多方关注,成果斐然

团队的调研实践活动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六盘水市市委市政府、水城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大力支持。团队事迹和实践成果得到视听凉都、六盘水新闻联播、凉都青年、水城融媒等多家媒体深度报道,阅读收看量总计达5400余次。市区两级同步新闻报道展示了团队的创新举措与实践成效,彰显了高校学子在社会实践中的积极作用与责任担当,提升了活动的社会影响力。

四、智绘蓝图,谱乡村之新篇

(一)春茶产业提质增效

团队提出多措并举推动春茶产业发展的创新意见:挖掘古茶历史文化,打造统一区域茶品标签;提高自然灾害和病虫害防治意识,采用绿色防治方法;推动加工设备改造升级,加强工艺培训交流与人才培养;培育品牌,提升知名度,搭建高端品牌溯源体系;突出水城茶叶特色,开发多样化、高附加值产品;强化本地人才培养与引进外来人才,打造产学研基地;构建全季化茶旅运营体系,实现茶文旅高质量融合。

(二)文旅产业因地制宜

针对龙场乡红色文化与古法制碗工艺,建议建设现代化体验馆与传承中心,引入数字化技术,打造互动式展览空间与手工体验课程,提升品牌知名度与市场占有率;白族小镇应创建文化主题馆,优化景区布局,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营销方式,增强吸引力;彝族小镇需加强可视化展示,利用VR、AR技术增强文化互动性,开发特色纪念品;农民画产业应增加文化内涵分析,推进体验绘画与深度理解结合,开发多元化文创产品,实现文化与经济双赢。

(三)强化协同育人机制

为完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团队建议开展系统化培训课程,构建家校共育平台,配备专业心理辅导员,优化资源分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根据家庭需求定制个性化教育方案,全方位助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五、展望未来,续奋斗以成章

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贵州大学“数治兴农,情暖水城”博士村长团队用汗水浇灌梦想,以实干铸就辉煌。他们深入社区、景区和茶园,走访农户、调研产业,用脚步丈量乡村,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为地方发展增添动能与效益。展望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校地合作,拓展合作领域,以强化青年学子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出发点,结合国家乡村振兴和基层工作政策要求,推动高校科研成果在地方和乡村落地生根。他们将在新时代伟大事业中担当先锋,在服务基层、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为贵州乡村描绘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美好画卷。(贵州大学 张千慧子、陈晨、庄亚函、徐娇娇

[责任编辑:李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