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娄底市生态环境局召开2025年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闻通气会。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邓有武主持会议,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陈炜东进行新闻发布。
以下为发布会文字实录
邓有武
各位记者朋友,各位领导,同事同仁,大家好!欢迎大家前来参加娄底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闻通气会。今天的新闻通气会主要通报2024年娄底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以及2025年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打算。
下面,有请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陈炜东同志为大家介绍相关情况。大家欢迎!
陈炜东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大家好!
2024年是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全国、全省、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部署的重要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抓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扎实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有效防范化解环境风险隐患,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生态环境安全形势进一步巩固。年度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跃居全省第二,取得历史性最好成绩,实现了年初“提效达标、提档进位”的奋斗目标。具体来说,主要有十个方面的工作成效。
一是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抓好“四水三库”系统治理和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完成174处列入省定重点民生实事的农村“千人以上”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68家一级医疗机构废水处理问题排查整治、18个资江入河排污口整治等任务,新建改造城市污水管网44.27公里。全市20处国、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连续三年达到Ⅱ类标准以上,优于省定考核目标;在用的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100%,保障了全市饮水安全。
二是空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市上下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持续开展高值热点“围点打源”、重点行业“扫街行动”、企业环保绩效“创A创B”等专项行动,完成20个钢铁超低排放改造项目、39家砖瓦企业升级改造、39家加油站三次油气回收改造、10家挥发性有机物企业深度治理,淘汰老旧柴油货车381辆。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空气优良率、PM2.5平均浓度三项主要指标改善幅度均排名全省前列,其中综合指数3.51,同比改善6%,改善率排名全省第2;空气优良率90.7%,同比改善1.9%,改善率排名全省第1;PM2.5平均浓度37.57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9%,改善率排名全省第2。
三是土壤环境质量安全可控。扎实开展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严格各类重点建设用地用途变更准入管理及环境监管,完成57.19万亩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14个优先监管地块风险管控任务。我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3.06%,优于省定考核目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
四是国家级试点工作成果丰硕。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建设加速推进,谋划的18个关闭煤矿涌水治理项目已完成15个,均达到污染物浓度及水量“双减”的目标,一些区域长期干涸的水井复涌,周边农田复垦。治理经验在生态环境部组织的培训会上作为典型推介。成功申报2024年国家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市,争取中央、省专项资金1.2亿元,全面铺开178条总面积达36.18万平方米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为全面改善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五是污染防治攻坚战任务圆满完成。年度“夏季攻势”261项省级任务全面完成,推动空气环境质量改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中央环保督察及长江经济带警示片反馈披露问题整改等重点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效。省生环委办4次通报“夏季攻势”任务进展,我市完成率均排名全省前三。
六是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成效显著。历次中央、省环保督察和长江经济带、省生态环境警示片反馈披露我市的174个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已整改完成131个,整改完成率75.3%。圆满完成配合第三轮中央环保督察工作,我市是全省少数无省级问责典型案例的市州之一。2023年生态环境部部长调研指出我市7家重点企业37个涉气问题,已整改完成36个,并争取中央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5.1亿元。在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成效评估中,我市生态环境工作得到充分肯定。
七是环境安全底线牢固坚守。常态化开展“利剑”行动,排查出的45个环境风险隐患均整治完成或管控到位。扎实推进资江流域锑污染系统治理和锡矿山区域历史遗留砷碱渣处置,强化资江流域上下游三市联防联控,涟溪河旁路治理工程投入运行,牢牢守住了资江娄底段饮用水安全底线。严格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新污染物规范化环境管理,强化辐射安全监管,安全转移处置危险废物25万吨,确保医疗废物“日产日清”,我市全年未发生较大以上的突发环境事件,未发生因环境污染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未发生影响恶劣的生态环境舆情事件,未发生放射源辐射事故。
八是绿色高质量发展实现突破。严把“两高”项目准入关,全年未审批“两高”项目。积极开展环评服务,助力“材料谷”建设,完成爱派尔工业互联网+数字化智能制造、湖南宏旺二期、涟钢冷轧硅钢产品等23个“材料谷”重点产业建设项目以及洛湛铁路益娄段电气化改造、娄底市城南医院、梅山灌区工程等19个全市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环评审批。同时,帮助涟钢、闪星锑业等企业获批中央污染防治专项资金3.6亿元。
九是环境监管执法效能大幅提升。全面监管18家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维机构和163家污染源在线监控企业,稳步推进“十五五”国控站点优化调整工作。坚持刚性执法与柔性执法并行并重,全面落实“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机制。全年共查办环境违法案件142件,移送公安机关行政拘留4起、刑事立案3起。办理的某机动车检测站涉嫌使用车载自动检测系统作弊案为全省本领域刑事立案首例。同时,对48起环境违法行为依法作出从轻、减轻或不予处罚决定。
十是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不断提升。受理群众信访投诉举报839件,均按期办结。中央、省环保督察累计向我市转办群众信访件1915件,已办结1894件,办结率98.9%。在市人大常委会的专项工作评议中,生态环境工作满意度排名全市第二。
2025年是全面落实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深入推进美丽娄底建设的关键之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全面收官、研究谋划“十五五”规划体系的承上启下之年。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准确落实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方针,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更好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更加有效防控生态环境安全风险,更大力度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改革,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持续改善。
工作目标:一是全面完成各项约束性指标,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稳居全省优秀行列。中心城区PM2.5浓度、优良天数比例完成省定目标,四个县市城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进一步提档进位;20个国、省考核断面水质持续保持Ⅱ类及以上标准,在用的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资江娄底段锑浓度稳定在5µg/L以下;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进一步提升;全市生态质量指数稳中向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50%以上;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减排总量全面完成“十四五”目标;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二是牢牢守住环境安全底线。确保全市不发生较大以上的环境污染事件和生态破坏事件、不发生因环境污染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发生影响恶劣的生态环境舆情事件、不发生放射源辐射事故。三是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和年度重点任务。“夏季攻势”年度任务全面完成;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年度任务按时销号;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建设通过国家验收,国家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任务全面完成;水、气、土、农环、资江锑等污染治理项目建设任务保质保量完成。
围绕工作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全面推进美丽娄底建设
研究制定《全面推进美丽娄底建设实施方案》,深化美丽娄底建设推进落实机制。科学编制“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把改善PM2.5、提升优良率作为重中之重。强化工业企业监管,加快推进超低排放改造。聚焦打好移动源污染防治战役,全面实施面源精细化管控。完成环境空气监测点位优化调整。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深化资江、涟水、孙水、侧水等重点流域治理,继续推进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深化城乡生活污水、工业园区污水及畜禽养殖废水治理,完成国家试点项目的178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任务。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持续推进农用地土壤镉污染源头防治行动,扎实开展“一住两公”地块、关闭搬迁企业地块土壤污染管控,确保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圆满完成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建设收官任务。
(三)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强化“三线一单”管控约束。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把好项目准入关。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做好重大项目环评审批和技术帮扶。推动绿色转型升级。加快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促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持续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促进全市交通运输结构优化。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深入宣传解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积极开展绿色低碳活动。
(四)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
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督,坚决遏制新增侵占和破坏生态的行为。稳步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着力打造绿色矿山。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切实提高绿化覆盖率和生态质量。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注重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管理。
(五)强力整治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统筹推进上级环保督察反馈、警示片披露、部长调研指出、人大执法检查交办、群众信访举报等各类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督导按时完成整改销号任务。对已完成整改的问题,强化长效监管,巩固整改成效。
(六)守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
深入开展“利剑”行动。持续深入排查化解生态环境领域风险隐患。强化突发环境事件预警预报和应急准备。抓好锡矿山区域环境风险管控。加大在产企业污染防控力度,抓严抓实暴雨季及旱涝急转期涉锑管控,确保资江娄底段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加快锡矿山区域历史遗留砷碱渣处置。强化环境安全监管。严格落实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尾矿库监管,持续推进重金属污染物减排、新污染物治理,加快小微企业危废收集试点建设。加强对全市核技术利用单位的监管。
(七)全面提升环境治理能力
健全工作机制。坚决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及“三管三必须”的责任体系,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提升环境监管执法效能。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强化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管,精准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执法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凝聚社会共治强大合力。引导并督促企业切实履行“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修复”主体责任。持续做好新闻发布工作。妥善应对生态环境舆情。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深化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生态环境治理,将建设美丽娄底的愿景转化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行动。
谢谢大家!
供稿 | 彭冬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