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当视障儿童遇上人工智能,大众了解几何?

2025-03-17 08:33:36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一、样本特征

本次调研共收集300份有效问卷,受访者以18-30岁青年群体为主(占比71%),女性占比58.67%。数据显示,67%的受访者未参与过帮助视障儿童的志愿活动,46%从未接触过视障群体,仅有62.33%对该群体有较浅了解。这表明公众对视障儿童的情况缺乏基本认知,对特殊群体的关注度较弱,因此,关于这类群体,社会认知的盲区较大。

二、公众对AI技术的认知

(一) AI认知基础

51.33%的受访者对AI有一定了解(非常了解11%+比较了解40.33%),但仍有43.33%仅较少了解。在AI应用领域中,75.33%认为医疗和智能家居是主要领域,而教育领域仅居第四位(59%)反映出公众对AI医学价值和生活价值看重,对其教育价值有所忽略,这对推动实现视障儿童与非视障儿童的教育平等和多元化还是较为不利的。

(二) AI对视障儿童的必要性

70.67%受访者认为"全景化"AI课堂对视障儿童非常必要,仅3.33%持否定态度。这表明对AI技术有助力特殊教育的价值是社会的共同观点。

三、视障儿童面临的困境

(一) 生活与学习障碍

78.67%受访者指出出行不便是视障儿童首要问题。从生活层面来说,无障碍通行的顺利实施,在当下是具体而又急需的。78%认为难点在于其阅读障碍,71.33%认为视觉化学习内容理解困难是重要难题,体现传统教育的局限性。

(二)教育系统缺陷

75.67%受访者认为专业师资缺乏和融合教育环境不完善是当前教育最大挑战,从事特殊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社会风向与人文精神的矛盾使得当前特殊教育环境不佳。70.33%提到盲文教材等资源匮乏,需技术普惠打破知识获取屏障,以科技创新助力无障碍阅读的新发展。

四、AI技术的潜力

(一)应用场景

出行导航(75%支持):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和语音交互技术构建2d层面的导航,辅助无障碍通行。

辅助阅读(75.33%支持):使用文字转语音技术,打破信息获取壁垒

学习辅助(70.67%支持):识别图像转为语音描述,AI语音助手交互辅导学科作业。

社交互动(67.67%支持):智能手机无障碍模式提供平等交流的机会,培养社交能力,增进合作意愿。

(二)成功案例

通过微软Seeing AI、小米小爱同学等的成功,证明了通过本地+云端的模式,既能保证离线时核心功能的稳定运行,又能使得云端的试验性功能获得试错空间。

五、AI技术应用的现实阻碍

(一) 客观限制

73.33%受访者担忧技术成熟度不足,72.33%认为成本过高影响普及。当前AI技术对视障儿童的普惠受到成本限制与市场调控,多以辅助功能为主,对于3d出行,复杂场景处理等仍存在改进空间。

(二)主观顾虑

59.67%受访者关注隐私泄露风险,58.33%担忧社会接受度不足。吸取2023年某AI教育平台数据泄露事件的教训,在保护敏感数据的安全上,需规范权限等级以及管理上做出针对性的改进。

六、发展建议

(一)构建技术普惠生态

国务院《"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明确要求"加快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助残服务中的应用",为AI辅助技术发展提供顶层设计,鼓励对AI无障碍产品的开发,通过宏观调控降低特殊学校采购成本,实现技术普惠。

(二)完善教育融合体系

推动"AI+特殊教育机构"的共创融合,将AI技术用于教学资源的创新,教学智能化。将AI教具纳入国家教育资源库建设重点。

(三)培育社会支持网络

政府给予企业减税等优惠政策,企业间联名合作,推动算法优化与更新。鼓励社会各界参与设计,从多元化思路汲取智慧,取得科技创新。通过短视频等新媒体技术传播,呼吁更多人参与其中。

(四)建立隐私保护机制

使用差分隐私、联邦学习、同态加密等核心技术保护数据,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防止有心人的恶意泄露。推动《儿童人工智能产品隐私保护规范》立法。企业建立透明的数据使用机制,告知用户数据的使用范围,赋予用户数据监察权力。

七、总结

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社会大众对视障儿童这一群体的基本认知和了解程度,分析“人工智能+”对视障儿童的效果,整理数据,挖掘出发展的潜在可能,呼吁社会各层关注视障群体,不仅是在生活出行中,也要在教育、娱乐、医疗等多方面,缩小与非视障儿童成长环境的差距,体现人文关怀与“科技向善”理念,响应国家号召,让他们也能够共享时代的发展成果。(调查:戴思雨、李悦、房陆峰、文字/图表:袁佳乐、张子航

[责任编辑:李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