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层网讯:近日,黄陵县人民检察院在开展“寻访文物古迹、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专项活动中,发现县域内国家级文保单位之一的秦直道遗址黄陵段存在保护标志缺失、界碑不清等问题,遂立足公益诉讼检察职能立案调查,以协同守护民族圣地文化遗产。
寻访的二三事
“秦直道被称为‘两千年前的高速公路',是秦始皇命大将蒙恬于公元前212年至210年间修的一条军事要道。黄陵段部分位于陕甘两省交界的子午岭原始森林区,我们在开展林区森林资源管护工作的同时,也是对秦直道遗址的一种保护。”2025年2月26日,黄陵县人民检察院在开展文化“寻保传”专项活动中,市桥山国有林管理局大岔国有生态实验林场党支部书记、场长王军在带队寻访中对该院办案人员说道。
经现场走访调查发现,秦直道遗址黄陵段于2013年3月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因历史变迁、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秦直道遗址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
保护的二三事
针对现场走访发现的问题,我院办案团队已联系文旅部门调取相关资料,并查阅黄陵县志,查明秦直道遗址在黄陵县域内约60公里,由艾蒿店沿子午岭山脉北行,到沮源关又沿蛐蜓岭东行,再到三面窑北行入富县防火门,路宽30-40米不等,最宽处达60米,有6个烽火台、6个垭口和石块垒起的路基等遗迹。但遗址的保护工作尚无详细计划。
下一步,我院将立足法律监督职能督促相关职能部门依法全面履职,针对发现的秦直道本体保护不力、遗址环境保护措施不足等问题深入调查磋商,召开案件公开听证会,督促文旅局制定秦直道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措施和责任主体。据悉,我院早在2021年通过制发检察建议、建立协作机制等方式对黄陵县域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展法律监督。
传承的二三事
为进一步发挥文物遗产的文化传承功能,我院将紧紧围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理念,以“三个聚焦”“两大措施”,对国家级文护单位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形成检察牵头、部门协同、群众参与的共保格局,做到用心寻访、用力保护、用情传承。
聚焦黄帝文化、万安禅院石窟、秦直道遗址的文化传承,通过数字检察平台和DeepSeek+黄陵文化“寻保传”两大措施,扎实推进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对文化“寻保传”的数字赋能,为守护黄陵文化精神根脉贡献检察力量。(通讯员:王 刚 李景轩 张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