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绿意,万物启新生。沐浴着三月和煦的阳光,我们迎来了生机盎然的植树节。大地回暖,嫩芽探头,万千枝桠抽出新绿,一幅盎然生机的画卷在天地之间缓缓展开。正如《决定》中提到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植树节也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栽种活动,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天人合一,追求绿水青山,早在《诗经》中便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动人诗句,体现出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如今,植树节已不仅仅是一项节日活动,更是一种生态责任,一种绿色承诺,从一粒种子的萌发,到一株树苗的茁壮,再到一片森林的成荫,每一抹新绿都是对未来的守护。
植树节的意义,深刻于一个“绿”字。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荒漠变绿洲,沙地变良田,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绿色长城”不断延展。从三北防护林到塞罕坝精神,从库布其沙漠治理到南水北调水源涵养林,每一棵树的种植,都是对生态的修复,每一片绿的延展,都是对未来的投资。春日里,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山野,手执铁锹,扶苗培土,浇灌新绿,一场场全民参与的植树活动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从幼儿园的孩子到耄耋之年的老人,大家用汗水滋养大地,用行动书写绿色篇章。
植树节的精神,蓬勃于一个“植”字。植,是生长,是希望,是未来的播种。它不仅仅是双手植下一株树苗的简单动作,更是一种行动,一种理念,一种对可持续发展的深思。陕北榆林的治沙精神正是从“植”字开始的。从54名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补浪河女子民兵把青春和汗水挥洒在茫茫大漠中,到1985年榆林市靖边县东坑镇毛团村的郭成旺承包治沙,儿子、孙子、曾孙子们代代相传继续种树,再到建立全国第一个“联合农户治沙”的农民治沙公司的石光银40年坚守在治沙、治穷的第一线......榆林治沙人一代传承一代,一辈接着一辈,从未止步。始终践行着“人人都是绿水青山的受益者,人人都应是生态环境卫士。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理念,让绿水青山永远焕发光彩。
植树节的价值,凝聚于一个“护”字。正如植树不是一时的热情,而是长久的守护一样,环境优、家园美、空气甜不仅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更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守护。从日常来说,我们要减少塑料污染,低碳出行,珍惜水资源。每一个微小的举动,都是对地球的一种守护。只有真正做到爱绿、护绿、增绿,我们才能在岁月流转中,让这片土地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从社会发展来说,我们要将新质生产力融入到绿色发展理念中,注重培育绿色创新主体,打通绿色技术创新“快车道”,突破绿色创新成果转化“天花板”,为绿色创新保驾护航。全社会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的大文章。
植绿春光暖,绿意满人间。数字时代浪潮奔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步履坚定。植树节过后,我们将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让绿色融入生活,让生态成为常态。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刘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