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与独特的民俗风情。从古老的村落布局到传统的建筑样式,从世代相传的手工艺到独具特色的方言土语,每一个元素都镌刻着乡村发展的痕迹。那些在田间地头传唱的民谣,讲述着先辈们的生活智慧与奋斗历程;热闹非凡的庙会、社戏,凝聚着乡村邻里的情感纽带,展现着乡村独有的精神风貌。这些文化瑰宝,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独特标识,也是乡村居民的精神原乡。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文化自信不仅是精神内核,更是驱动发展的深层动力。近年来,从“村晚”现象的火爆到非遗技艺的复兴,从返乡故事的刷屏到文化IP的崛起,乡村文化正以自信的姿态重新定义自身价值,成为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这一转变的背后,是文化认同的觉醒、传承方式的创新,以及农民主体性的激活。
坚定乡村文化自信,对乡村经济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以乡村文化为依托的特色产业蓬勃兴起,成为乡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乡村旅游就是典型代表,越来越多的游客被乡村宁静的田园风光、丰富的民俗文化所吸引。他们走进古村古镇,体验农事活动,品尝农家美食,购买乡村手工艺品,为乡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坚定乡村文化自信还需要发挥基层组织的保障作用和乡贤的引导示范作用。基层组织是维护乡村社会秩序稳定不可或缺的力量,也是实现乡村文化自信重建不可缺少的条件。积极引导村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提高村民的文化自觉意识。而乡贤作为农村的精英群体,在乡村文化自信的重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学识和良好的声望,以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农村的乡土文化,提高村民对于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然而,当前乡村文化自信面临着诸多挑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乡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导致乡村文化传承后继无人。一些传统技艺因缺乏传承者濒临失传,乡村文化的发展活力受到抑制。同时,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部分乡村居民对本土文化产生了轻视和疏离,盲目追求所谓的“时尚潮流”,忽视了乡村文化的独特价值。
坚定文化自信,绝非固守传统,而是要在传承中创新。一方面,需深挖地域特色,避免“千村一面”的同质化陷阱。另一方面,要推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如将数字技术融入非遗保护,或通过“乡村慢文化”打造都市人向往的“诗与远方”。这种创新既需尊重乡土本色,也需以开放姿态吸收城市文明精华,形成兼容并蓄的文化气象。
乡村文化自信的崛起,标志着中国乡村振兴从“塑形”向“铸魂”的深化。它不仅是抵御文化沙漠化的盾牌,更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只有坚定乡村文化自信,才能让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留住根脉,守住乡愁,为民族复兴注入更深沉的精神力量。(河北承德围场克勒沟镇:李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