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传承和弘扬“与党同行、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推动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活力,激励青年赓续红色血脉,凝聚奋进力量。2024年12月4日大学生志愿宣讲团来到了新疆喀什市的喀什大学,希望进一步推动革命精神在广大青年群体中传播,让精神力量转化为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为地区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宣讲伊始,宣讲人针对沂蒙精神首先进行了深入又具体的解析,分别从“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四个方面依次展开阐释,从1938年到1949年,在长达12年的革命斗争岁月里,在硝烟弥漫的蒙山沂水,党和人民军队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用生命和鲜血守护着人民的家园。沂蒙人民无怨无悔地爱党爱民,最后一口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拿仅剩的存粮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长江。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地在危难情况下,人民群众舍小我,顾大局的伟大力量。
接着宣讲人将沂蒙精神内涵转移到其发展脉络上,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的沂蒙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也都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和丰富。新中国成立后,沂蒙人民听党话、跟党走,响应党的号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为人先。最终经过不懈的努力,临沂地区成为二十世纪60年代全国农民先进地区。而其中艺术之乡--王家坊前,红色樱桃种活老区经济--历家村等都成为毛主席亲笔批示的先进典范。紧接着改革开放后,临沂人民继续拥抱党的开放新政策,持续打响脱贫攻坚战,不断涌现新一批先进典范,也成功发展起与浙江义乌、武汉汉正街相比肩的全国第三大小商品市场,成为全国革命老区发展的先行区。
随后宣讲人引导学生们再将目光转移到沂蒙典范中,有这样一句题词“蒙山高、沂水长、好红嫂、永难忘”,这是国防部原部长迟浩田上将在探望明德英时所作,两岁因病致哑,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的她却用薄弱身躯扛起了抗战后勤的重任,并且先后都把子女都送入子弟兵行列。此外7.5万公斤烙煎饼、1.5万公斤军马草料、8500多件军衣、500多双军鞋、七八十公斤弹药……这些竟然是在物质极其匮乏的环境下仅由六姐妹所完成的,她们似乎没有任何疲惫,笑容满面地立马组织担架队、运输队,车轮滚滚支援前线,而她们就是让无数战士感动落泪、由陈毅元帅亲自命名的“沂蒙六姐妹”。而如今,沂蒙地区的人民继续团结一心,坚守这份传承,吃苦在前,努力拼搏,逐渐让贫穷落后的千山顶变成了全国文明村、全国幸福村、全国生态文化村,成为了全国各地区的学习典范。
沂蒙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通过基层宣讲、校园教育等途径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这些活动不仅让红色基因深植人心,更凝聚起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未来在各地将继续探索创新路径,让沂蒙精神在强国复兴的征程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供稿人:陈彦希/ 图:张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