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纵深推进,社区共享空间作为居民生活的重要载体,其功能定位与服务效能日益受到关注。如何精准对接居民多元化需求,激发其参与治理的内生动力,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命题。江西飞行学院《社区共享空间》项目团队聚焦南昌市四个典型社区展开深度调研,通过需求挖掘与治理路径探索,为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提供科学依据。
为全面剖析社区共享空间的发展现状,研究团队选取南昌市四类差异化显著的区域作为样本:
1. 马桩街道:以老龄化人口为主的老旧社区,公共设施陈旧且更新滞后;
2. 绳金塔社区:历史文化与商业居住功能交织,空间利用面临传统与现代的平衡挑战;
3. 艾溪湖片区:新建商品房聚集区,年轻家庭占比高,对亲子、社交空间需求迫切;
4. 八一公园周边:休闲人群密集,公共空间承载着高强度使用压力。
通过对比分析,团队旨在提炼不同社区在共享空间需求上的共性与特性,为“因地制宜”的服务优化提供支撑。项目团队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结合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全方位收集居民意见。问卷设计涵盖共享空间使用频率、功能满意度、改进诉求等核心维度,并通过社区广场、活动中心等实地走访,与居民展开面对面交流。
调研发现,多数居民对共享理念持积极态度,认为其能有效降低生活成本、提升便利性并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然而,管理机制不完善引发的顾虑同样突出:设施损坏责任不清、隐私安全保障不足、卫生维护缺位等问题成为焦点。对此,居民普遍呼吁引入智能化监控、实名认证、保险机制等配套措施,以增强使用安全感。
在社区共享空间的优化升级中,居民对新增服务的需求呈现显著多元化趋势。调研数据显示,多功能活动室与青年共享办公区,成为最受关注的公共服务项目,反映出居民对社区功能从基础生活向品质化、个性化延伸的迫切期待。一位受访居民表示:“社区里有很多年轻家庭,孩子们需要一个安全、有趣的活动空间,而儿童活动室既能保障孩子安全,又能减轻家长育儿压力。”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社区公共空间作为居民日常放松与社交的重要载体,其功能价值愈发凸显。然而,调研发现,使用年限超过十年的老旧社区普遍面临公共设施“超期服役”的严峻挑战——健身器材轴承锈蚀、零件缺损、地面缓冲层破裂等问题频现,露天器械因长期日晒雨淋加速损耗;儿童游乐区塑胶地面皲裂翘边形成锐角,安全隐患令人忧心。这些“带病运行”的设施大幅降低了居民们的使用体验。
面对居民诉求,社区工作者展现出积极回应态度。基层治理仍面临现实挑战:老旧社区改造资金缺口大、新建社区业主自治意识薄弱、跨部门协调效率低下等问题亟待破解。一名社区工作者坦言:“共享空间提质需要循序渐进,既要有顶层设计支持,也离不开居民的理解与配合。”
此次江西飞行学院学生团队的调研,社区未来的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后续团队将持续跟踪调查。社区共享空间不仅是物理场所的延伸,更是基层治理创新的试验田,其发展历程折射出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唯有以需求为导向,以共治为纽带,方能真正实现共享空间“建有所用、用有所护、护有所依”的良性循环,为社区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