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抱薪者
在寒夜里传递火种热度
以温暖注解生命
她是点灯人
在长巷中指引星火归途
让春天在裂缝里复苏
她们奔走在前线或守望在后方
炽若朝阳是她
静燃烛芯亦是她
她们把自己种进光里
站成永不褪色的熙春
从“贤内助”到“战友”
“这份荣誉有我妻子的一半。”荣获“湖南好人”称号的戴均初深情地望着妻子夏东香说道。鲜为人知的是,这位如今与丈夫并肩作战的志愿者,最初看着丈夫报名“琅塘星”志愿者时,望着家中老小,心中充满了不解。
三年前的一个夜晚,夏东香守着已经冷掉的晚饭,望着戴均初满腿泥浆地从淘井现场归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落,丈夫又精神抖擞地提着工具箱去帮助留守老人维修家电。她在生气中突然领悟,那些深夜井底的淤泥和重新运转的洗衣机,都是丈夫在守护另一种“家”。
推开戴家的门,晨光总是追逐着夏东香的身影。灶台上的锅冒出饭菜的香气,晾衣绳上挂着带着露水的衣物......在这个普通农家的清晨,夏东香总能将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
现在的夏东香,不仅能操持好家务,更是成为了一名当之无愧的“琅塘星”志愿者,她身着红马甲的身影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
2024年9月5日,龙湾村上燕湾组的戴某扶屋后出现了棘手难题:一条新修的高出原水沟30厘米的水渠,让自建的排水沟陷入瘫痪,淤泥堆积成灾。得知消息的夏东香,第一时间报名清淤,和丈夫戴均初带着铁锹奔赴现场。锄头与铁锹交替挥舞间,黏稠的淤泥被一寸寸挖松铲除,汗水和泥浆在7位志愿者的红马甲上绘出深深浅浅的印记。七小时的奋战后,二十余米长的水渠重见天日,新老沟渠在夕阳下终于顺畅衔接——这场与淤泥的"拔河赛",让村民们记住了这个扎着头发、裤脚沾满泥点的娇小身影。
从最初担心影响家庭的“反对者”,到如今全家志愿服务的“组织者”,夏东香用围裙和红马甲演绎着新时代农村女性的双重担当。从担忧到并肩,这对夫妇用时间证明了:真正的家风,在于你递扳手时我扶稳梯,我做饭时你晾衣裳的平凡岁月中。
杨木洲村的“三心”阿姨
热心—闲不住的志愿者
“要说咱们村的志愿服务队,田大姐可是‘主力军’!”村支书陈光辉指着正在清扫村道的背影笑道。62岁的田桂华有个“金字招牌”——丈夫刘国长是十里八乡公认的“宴席状元”,可这位大厨娘子偏不爱坐享清福。除了红白喜事必去帮厨的日子,村民总能在志愿服务现场捕捉到她利落的身影:寒冬腊月敲门行动的是她,酷暑时节清理沟渠的也是她。更难得的是,这位巧手农妇总带着自己扎的竹扫帚来“上岗”,细密扎实的扫帚头在青石板上划出沙沙的韵律,一如她三十年如一日的生活节奏。
慧心—勤俭家风育芳华
推开田家大门,一面特别定制的“荣誉墙”格外醒目——那是两个孙女从幼儿园开始收获的所有奖状,按年份整齐排列。前年田桂华61岁寿辰成了村里热议的新风尚:没有鞭炮与拱门的热闹,却有童声清唱伴着稚嫩舞步;不见流水席面的铺张,但闻《母亲》的旋律在堂屋回旋。邻家阿婆称赞道:“这才是真正的孝道传承啊!”
暖心—乡亲信赖的“解忧人”
2019年机耕路修建风波,让村民见识了田桂华“温柔的力量”。当路线问题引发争议时,这位田大姐,带着丈夫敲开了每户人家的门。她不说大道理,只是握着乡亲长满老茧的手细细调解。这份信任源自365天的温暖沉淀:给行动不便的老人家打扫卫生,为监测户送去吃穿用品……正如村里古树的年轮,她把善意一圈圈刻进乡邻心间。
朝阳下,田桂华又拿着新扎的扫帚走向村办公楼。在她身后,机耕路上拖拉机欢快地奔跑,路边的小花开得正好。在杨木洲村的阡陌间,这位“三心”阿姨(热心、慧心、暖心)继续书写着属于平凡人的不凡故事。
供 稿 | 刘齐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