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匠心赓续非遗薪火,青春织就华夏云章

——青岛大学“心火相传”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实践团队开展“返家乡”社会实践系列活动

2025-03-10 09:41:29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文物和文化遗产如璀璨瑰宝,承载着民族的智慧与灵魂,具有不可再生和无可替代的价值。为了深入领会“两个结合”的重要意义,切实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青年学生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这个假期,青岛大学多学院(部)的20名学生组成了青岛大学“心火相传”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实践团。在校团委刘琳老师的指导下,实践团成员深入山东各地开展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室,亲身体验皮影戏、剪纸等传统技艺,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丰富内涵。

传统年画薪火——即墨古城非遗体验

第一站,青大学子实践团来到了即墨古城非遗体验馆。在即墨古城,团队深刻了解了山东年画等非遗文化的历史和特色,挖掘其核心文化价值,并亲身参与体验木版年画、泥老虎等非遗项目的制作过程;同时,团队与非遗传承人对话采集一手资料,真切地感受山东非遗的发展状态。通过亲身体验非遗项目、参与年俗活动,团队了解到了非遗的深层内涵,并认识到它所承载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意义。

灵巧指尖上的艺术——泰山皮影传承

第二站,同学们走进泰山皮影传承基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师傅们展示的精美皮影道具。这些道具制作精良,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匠人的精湛技艺。师傅们耐心地为他们讲述了皮影的制作工艺,从选皮、雕刻到上色,每一步都精细讲究,不容丝毫马虎。随后,观看精彩皮影戏表演,幕后师傅们手舞皮影,配以独特唱腔,演绎民间故事。在光影交错间,皮影人物栩栩如生,仿佛真的在舞台上跳跃、舞动。团队成员亲自上手体验操纵皮影,一开始手忙脚乱,在师傅耐心的指导下逐渐熟练,能让“人物”在幕布上动起来。亲身接触泰山皮影,就会被其独特魅力深深震撼。泰山皮影手工技艺饱含古人智慧,表演更是一场视听盛宴。从生疏到能简单操纵,感受到非遗传承不易。

胶州湾畔的文化瑰宝——青岛民俗文化展

第三站,实践团队前往青岛市文化馆中心馆参观了青岛民俗文化展览。展品琳琅满目,有古老的渔家服饰、传统的节庆用品、精美的剪纸等,无一不生动展现了青岛的历史变迁和民俗风情。在欣赏展品中,同学们感受到了青岛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在这个实践中,同学们不仅体验了文化活动的多种方式,了解青岛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独特魅力,还增进了对青岛文化脉络的理解。身临其境的参观给同学们的身心带来很大的触动,更加激发了大家传承和发扬青岛民俗文化的热情。这不仅是一次参观,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同学们意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回到日常生活后,同学们会积极向身边人分享在文化馆的所见所闻,承担起自觉保护非遗文化的责任。

巧手绣江山——鲁绣文化之旅

第四站,实践团队参观了山东博物馆和青岛平度博物馆的鲁绣展览,体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鲁绣文化之旅”。活动伊始,讲解员通过精彩的解说和生动的展示,介绍了鲁绣这门古老技艺的历史渊源。鲁绣起源于古代山东地区,最初作为衣物装饰的艺术形式,逐渐演变为一种富有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的艺术瑰宝。接着,工作人员细致地展示了鲁绣的基本针法和技巧。他们将复杂的刺绣过程用简单明了的步骤和形象化的描述呈现在同学们面前,让他们能够快速掌握其基本要领。这次参观不仅让同学们学会了一种传统技艺,更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了鲁绣文化的魅力。鲁绣不仅仅是一种手工艺术,更是历经时代变迁的文化载体,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和情感。这次“鲁绣文化之旅”,像一颗文化的火种,点燃了同学们对中华传统技艺的热爱。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鲁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

结艺传情——非遗双向平结体验

第五站,实践团队前往青岛民俗博物馆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非遗“双向平结”体验活动。活动伊始,老师通过一段生动的视频,介绍了双向平结的历史渊源。它起源于中国古代,最初用于衣物的装饰和固定,后逐渐演变成一种寓意吉祥的装饰结。之后,老师拿出丝线,开始示范双向平结的编织步骤。老师将复杂的步骤用精炼形象的语言来描述,使同学们很快地学会其要领。这次活动,不仅让同学们掌握了一门传统技艺,更让他们深刻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它不仅仅是一种手工艺,更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和情感。在编织过程中,同学们体会到了耐心和专注的重要性,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全神贯注,否则就会前功尽弃。这次非遗“双向平结”体验活动,像一颗小小的火种,点燃了同学们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同学们愿意发挥自己的作用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圣地寻古韵,黄河展新篇——曲阜祭孔与济宁面塑

第六站,实践团队前往济宁参加了曲阜祭孔大典和2025山东省“黄河大集”。曲阜祭孔大典是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仪式,过程严谨且充满敬意。大典通常在孔子出生地尼山举行,由身着汉服的司礼官引领,祭祀者拾级而上,步入尼山孔庙,正衣冠、拾肃容,依次祭拜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孔子嫡长孙作为主祭官,会向孔子塑像敬香、行礼,随后社会各界人士也会依次敬献花篮,行三鞠躬礼。整个过程中,还有儒生朗诵《论语》经典名句,以及学童进行启蒙开笔礼,再现古代清明时节祭祀孔子的场景。参与曲阜祭孔大典,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与庄严,也深深地感受到文化的传承。孔子作为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儒家思想影响深远。通过这样一场仪式,同学们不仅缅怀先师,更是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学们还在黄河大集中欣赏了济宁面塑。面塑师们用面粉和糯米粉混合制成的面团,通过手工捏制,形成各种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人物、动物和植物等。各式各样的面塑展现出面塑师栩栩如生的面塑技艺,更体现出面塑师的历史文化内涵。同学们在观赏大集中各种各样的面塑后,也在家中实践,尝试自己做面塑,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做出了生动形象的面塑作品。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了生活气息以及非遗文化的魅力。

本次实践让同学们深入地了解了山东青岛、济宁、泰安等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现状,深刻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重要性。在实践中,看到了非遗传承人的坚守,看到了非遗作品的创新,也看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同学们通过实践活动宣传非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感与文化传承意识,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文化,为推动非遗文化保护贡献青春力量。本次返家乡实践虽然已经结束,但是非遗文化的传承之路却永远不会停止。团队还通过拍摄短视频和制作文创产品等方式,努力将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播和保护。同学们愿意为家乡的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活力贡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让家乡文化瑰宝代代相传,永绽光芒!

[责任编辑:李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