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九江8月25日电(通讯员 张文文 谢梓浩)踏上红色烈士故土,一场深刻的实践之旅展开。江西水利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经济管理)系“星火燎原,强国有我”实践队于6月28日前往九江市修水县溪口镇包家庄村,以“走近烈士故土,铭刻使命与信仰”为主题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场实践之旅深刻展示了英雄精神的崇高,点燃了共产主义信仰的热情,激励着每个人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奋勇前行。
一本石书,一段家书
包家庄村,一个深藏红色历史的角落。这里的一块大理石“石书”承载着一封特殊的家书,记录着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和实践队一起走进这个村庄,探索红色精神的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希望。在包家庄村的入口处,映入眼帘的是一块深灰色的大理石“石书”,上面刻有“红色家书”四个大字。这个“石书”中刻录的内容,源自老红军刘克之给儿女的一封家书。这封家书不同寻常,它记录了一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
回溯到1927年,湘鄂赣地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在这里点燃了秋收起义的烈焰。这个火焰蔓延至湘鄂赣边的广袤土地,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一部分。然而,时间如梭,幸存下来的修水籍红军仅存十余人,刘克之就是其中之一。
挖掘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旅游路线
为了传承红色精神,包家庄村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红色故事。他们疏通恢复了“气洞惨案”的遗址和“红军洞”兵工厂的旧址,打造了一条生动的红色旅游路线。在村长的带领下,实践队队员踏上了这片充满历史记忆的土地。
村长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烈士们在“气洞”中的遭遇,仿佛历史重现,深深触动了队员们的内心。队伍继续前行,抵达了老红军刘克之的故里。实践队穿越修建中的念军桥,感受着新旧交替的变迁。来到红军墙前,村长向队员们解读了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故事在红色土地上跃然呈现。
图为包家庄村长带实践队队员们了解“气洞惨案”。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骏 供图
乡村振兴的希望
村长的热情让队伍的心情变得温馨愉悦,队员们在他的邀请下品尝了当地的黄桃,这成为一次特别的体验。同时向实践队介绍,村里的生产教学一体化模式,使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片土地的发展历程。
如今的包家庄村已脱离贫困行列,借助红色旅游的发展,乡村振兴蓬勃兴起,村民收入稳步增加,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在连绵的山岭之间,修水县绿森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作为当地规模较大的民办企业之一,该合作社荣获了“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的荣誉称号。
包家庄村不断利用红色名村的契机,推动农产品的种植加工,发展黄桃110亩、茶叶80亩,并配备了3套农产品加工设备。通过设备租赁和农产品销售,村级集体经济壮大,为群众增收致富开辟了新途径。此外,他们还积极开发文创产品,充分利用游客中心的农产品展示区和文创产品展示柜,销售本村或本镇加工的农副产品以及具有特色的文创产品。
传承红色精神
队伍在红军亭中齐声唱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嘹亮的歌声在山间回荡,仿佛时光倒流,又将大家带回了那个激情燃烧的时代。这首歌不仅凝聚了革命精神,更为未来的奋斗提供了动力,传承着共产主义信仰。
初心广场成为队伍的下一站。在这里,他们展开了横幅,定格了这份难忘的瞬间。途经挑粮小道,队伍深切感受了运粮的艰辛,体验着当年红军们的艰苦奋斗。
红军驿站见证了刘克之一生的奋斗历程。队伍通过了解这位英勇战士的事迹,感受到了他坚韧的意志和不畏艰险的勇气。这个地方也成为一个红色教育基地,向实践队展示了红军的足迹,使历史更加立体生动。
站在这些展示面前,实践队不仅看到了个体的奋斗,更感受到了伟大时代的洪流。村长以娓娓动听的方式,为队伍讲述了红军的长征岁月。那段充满曲折的征程和英雄们的坚韧,让每个人都为之动容。历史的长河中,涌现了无数壮丽篇章,无数无畏英雄,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得以实现。
队伍来到红军驿站中的红色讲堂,实践队胡晨雨老师通过朗诵,向大家介绍了红色家书中革命烈士王孝锡的事迹。他的生平宛如一首动人的诗篇,在听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图为实践队胡老师用领读的方式带领实践队队员学习红色家书。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唐彪 供图
红色记忆,永不熄灭
红色的火炬永不熄灭,英烈的事迹永不褪色。历史虽已过去,但英雄们的精神依然鼓舞着每一个人。红色不仅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精神。广大青年要站在历史的起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要让红色记忆常驻心间,让共产主义信仰熠熠生辉,让每一代人都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努力拼搏。
图为实践队队员到达初心广场拉横幅进行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骏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