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论)年终慰问 千万远离“未”“伪”“围”
作者:周梦蝶
时至今日,已入腊月,小寒将至,新年逼近。在农历癸卯兔年来临之际,一股春天般的暖流正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悄然涌动:中共中央组织部近日下发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在元旦春节期间开展走访慰问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老干部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关怀和温暖,进一步激励广大党员、干部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中组部“共产党员网”2022年12月27日消息)为此,中央组织部从代中央管理党费中划拨33660万元资金,用于2023年元旦春节期间走访慰问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老干部。
牢记“三冬暖”,摒弃“六月寒”,慰问不能搞“未问”。
有道是“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春节期间的系列走访慰问活动,对于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老干部而言,无异于把代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的温暖送达到了他们的手上,传递到了他们的心间。这样的温暖,好比一缕缕穿越大雪飘飞的三月春风,形同“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足以让他们度过眼前这个凛冽寒冬。
“一生最听党的话,党让干啥就干啥”,这些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老干部们对党一生忠诚,往往淡泊名利,有的由于退休早,收入低,日子过得清贫,甚至于拮据。当他们落入了“低端收入”的“无形陷阱”,为了晚年生活而被迫坚强,苦苦挣扎,却又因身为一名共产党员而任劳任怨,羞于言表,难道我们不应该对他们施以援手,帮上一把吗?
因此,年终慰问,我们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不能“选择性失明”,对他们不闻不问,置之不理,而应该“穿过寒冬拥抱你”。也许,有些领导可能会这样认为,不是他或他们不想与生活困难党员沟通,实在是因为沟通比较困难,你有一问,他没一答,交谈的内容只能局限于嘘寒问暖,最终停留在说几句客套话了事。如果真是这样,那也不是生活困难党员们的过错。俗话说“不哭的孩子没奶吃”,年终慰问绝不能因为“沉默的大多数”而一叶障目,失之偏颇。
多送“雪中碳”,少添“锦上花”,慰问切忌搞“伪问”。
众所周知,在即将过去的一年,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世界遭遇到了新冠肺炎的无情攻击,直到今日,这个令人可怕而又可恨的恶魔仍在四处流窜,近乎猖獗。可喜的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摆脱了这个恶魔的侵袭与纠缠,正在昂首阔步、意气风发地走向又一个美好春天。然而,毕竟受到疫情的波及和影响,很多人和很多家庭的生活和工作出现了短暂的停留甚至是下滑,这是毋容置疑的,也是真实存在的。这其中就包括了我们一些在平时只讲奉献,不求回报的生活困难党员,以及老党员和老干部。
这个时候,雪中送炭远远胜过锦上添花。作为党组织的代表,参与慰问的领导干部应该珍惜眼前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好好与生活困难党员进行沟通,增强交流,帮助他们分析生活困难的具体原因,找到如何走出身陷困境的办法和出路,如此这般,让生活困难党员感到的不仅仅是来自组织的照顾和红包的温暖,更是来自党和政府真正的敬重和关怀。要知道,生活困难党员的要求其实也不高,有个领导能够真正放下架子、降低身段、静下心来倾听他们现实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感受精神世界里的喜怒哀乐,或许比接受无数声真诚或不够真诚的问候来得更加让人舒心。
令人遗憾的是,年终慰问这样情牵基层、心系群众之举,原本应该深受广大群众包括生活困难党员的好评。然而,有的地方在慰问活动中,只注重走“身”而缺少走“心”,按部就班,一成不变地送上若干大米、菜油、牛奶等“三件套”的慰问品,而不深入基层,不联系群众,不了解实情,这样的走“身”式慰问存在着“三不主义”之嫌,往往达不到年终慰问的应有效果。至于某地曾经暴露出来的“慰问一户人,平均三分钟”,玩笑开大了,那就不是“未”问,而是“伪”问了。
争当“家里人”,拒绝“座上宾”,慰问请别搞“围问”。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电视镜头里,或许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年终慰问情景:当领导们前呼后拥,浩浩荡荡地来到一户百姓家中,旁边总有人在迫不及待地介绍这是什么单位的某某领导,那是什么部门的某某干部,弄得平生没见过几个大人物的老百姓眼前一下子涌现出那么多平时只能在电视里看到的”父母官“,不当场懵住,坐立不安那才是怪事。
与“快手”般一闪而过,立此存照的“未”问,“抖音”般热闹非凡,现场打卡的“伪”问正好相反的是,这样的“围问”看似“重点关照”,实则“浪费资源”,同样不可取,而且给人以“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口实,落得个“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嫌疑。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接下来的春节走访慰问活动当中,惟愿我们的各级党委和政府不是搞花架子,而是动真格的,务必做到真真切切去走访,实实在在在慰问,而非花拳绣腿,蜻蜓点水,最终把走访慰问活动弄成了走过场,搞形式,那就有违初衷,令人寒心了。
总之一句话,慰问岂能当儿戏,认真一点不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