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撤掉垃圾桶,改变“随手扔”

2019-08-28 14:19:55    来源:钱江晚报    访问:    

杭州要逐步实现垃圾“不落地”,今年年底前,全市主要道路、商业街等区域内撤掉容量240升的大垃圾桶,后续会根据每条道路的情况逐步推进,但杭州街头的果壳箱目前暂时不会减少,未来考虑逐步推进减量。

事实上,早在2016年杭州就在延安路、解放路等80条重点道路进行过撤桶的试点,取得过很好的效果。也就是说,将要推行的撤桶举措,并非生硬的“一刀切”,更不是突发奇想,而是循序渐进、有梯度的推进。从结果看,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受到此举的影响并不会太大,真正受影响的是沿街的商家和店铺,“随手扔”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

这样做的意义是多重的。首先,它预示着杭州的垃圾分类工作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街头撤桶,将会形成一种垃圾分类势在必行的态势,从而进一步强化和巩固民众垃圾要分类的意识。其次,从目前来看,街头垃圾桶的存在,一方面对于市容市貌及周边环境都有诸多不好的影响;另一方面,现有的力量,很难做好对街头垃圾桶垃圾分类的指导和监督的工作,但如果这个环节没做好,那么垃圾分类的推行很可能就会大打折扣。事实上,取消道路上的垃圾桶,其主要的目的就在于规范垃圾分类的流程,改变民众随意丢垃圾的习惯。

有人可能会担忧,现阶段这么快就推出街头撤桶的举措,会不会操之过急,民众的素质还达不到这样的水平,很有可能就会出现大面积乱丢垃圾的现象,反而得不偿失。有这个担忧是正常的,毕竟以往的确出现过一些地方垃圾桶撤走后,结果成了垃圾场的事情。

可是,很多事既然方向是对的,就该毫不犹豫地去做,尤其是一些事关公共利益的福祉,更不能因噎废食。街头撤掉垃圾桶,甚至以后逐步撤掉果壳箱,是垃圾分类的必然之举。相信,大部分民众的素质都是能与之匹配的,现阶段无非只是改变习惯的问题。习惯的养成虽是一个长期过程,但只要引导得当、循序渐进,就不是什么难事。

民众习惯的改变需要自我意识和素质的提升,更需要外部条件的约束。说起垃圾分类,我们便不得不提到日本。去过日本的人都会感慨日本的街头非常干净,却很少看到有垃圾桶。这是因为日本人都有一个习惯,随身会携带专门收集垃圾的袋子,自己用过的纸巾,矿泉水瓶,食物残渣都用袋子装好,带回家去。

这个习惯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但这个习惯的养成,一开始也不是只靠民众的自觉性就成的。事实上,这背后是有严厉的惩处的,日本有一项“废弃物非法投放罪”,对违反者是有罚款甚至判刑的,乱丢弃废弃物者,将会被处以5年以下徒刑,并处罚金1000万日元(相当于67万多人民币)。

当然,一些现实的问题也必须要面对,比如,在撤桶之后,出现乱丢垃圾的现象该怎么办,这都需要有完备的防范及补救措施。事情尽量往前想一步,总是没有错的。(作者张炳剑)

[责任编辑:李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