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被鱼刺扎伤何以严重至住院
据新华社日前报道,武昌的许女士被鱼刺扎伤出现发高烧、伤口肿痛等症状,后被收入骨科病房住院。经过一周的抗感染治疗,许女士的病情才得以好转。
许多人都被鱼刺扎过,许女士怎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后果?原来,医生诊断其病因是一种严重的细菌感染,因被带“类丹毒”菌的鱼刺扎伤所致。而这种细菌不只存在于鱼身上,还有鸡、虾、蟹、猪等动物的身上。
年节期间,为聚餐忙碌的人一定要注意健康防护,在处理禽肉时不小心被扎伤并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应第一时间到医院进行治疗。
处理鱼蟹被扎伤可致感染
近期,媒体报道了不少由于切鱼、肉误伤导致感染类丹毒的事件。
21岁的李先生洗鱼时右手小指被鱼刺刺伤,次日伤处疼痛,右手背出现红斑灼痛;55岁的张女士在剥离生的铁线蟹时不慎被蜇伤,自觉刺痛。次日发现右手中指远端指节指腹红肿,并波及右手中指第二指节,胀痛明显。这两个病例都被医生诊断为类丹毒感染,予青霉素治疗1周后痊愈。
究竟什么是类丹毒?类丹毒是猪丹毒杆菌,是一种微嗜氧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很强,在生肉及腌肉中可生存数月,需煮沸2-3小时才能被杀死,主要感染猪、牛、马、羊、鸡、鱼、虾和鸽子等。感染途径单一,皮肤破损处接触带菌的鱼、肉时发生感染。这种病的潜伏期为2-7天,最短者8小时,超过1周的比较罕见。临床上一部分类丹毒病例,经过约3周的过程后可自愈,有的会反复发作。
感染严重者有生命危险
类丹毒根据临床症状分为三种类型:局限型、弥漫型和败血症型。
局限型:最常见,好发于手指等病菌易侵入部位。起初为红斑,继而成为局限性紫红或青红色斑,边缘清楚,其表面肿胀明显,触之有浸润感,红斑逐渐向周围扩展,中央部分消退,边缘微隆起而成环状。皮损不化脓亦不破溃,很少伴有水疱或血疱。局部症状轻微,有时伴阵发性胀痛、灼痛、跳痛或瘙痒。无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一般2-4周可自然痊愈。
弥漫型:比较少见,皮损形态与局限型相同,但皮损呈全身性或弥漫性,炎症更明显,形成环状或地图形皮疹,伴发热及关节症状,患指肿胀明显、疼痛剧烈,指和掌关节可有重度活动受限。有些旧皮损附近会不断出现紫红斑,可延至整个手部,病程迁延至数月。
败血症型:罕见,皮疹以全身出现的红色盘形红斑为特点,常可发生紫癜样皮疹及出现关节症状。全身反应为发热、畏寒、全身乏力、患肢酸痛等毒血症样表现,部分患者可伴发心肌炎或急性心内膜炎。如治疗不及时,患者3个月左右会死亡。
类丹毒并不是疑难病,临床上的有效治疗方法也很明确。类丹毒对青霉素极度敏感,故首选青霉素治疗。局限型损害可用青霉素口服或注射,连用5-7天。严重感染者应进行足够剂量的静脉滴注。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四环素、红霉素、磺胺类药等。局部可配合鱼石脂软膏敷包治疗。
类丹毒不一定是“单打独斗”
类丹毒感染是可以预防的。人感染类丹毒主要是由于接触了带菌的猪肉或鱼类,所以相关从业人员和经常在厨房忙碌的人要尤其注意。专家建议,在杀鸡宰鱼、清洗虾蟹等海鲜时要小心,最好戴上手套防护。
医生提醒,鱼刺和鱼鳍上带有非常多的细菌、病毒和微生物,比如,猪丹毒杆菌、链球菌、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毒、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弧菌等。各种刺伤同时也会将人皮肤上的细菌带入组织深处,比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而无论是哪种微生物所引起的炎症反应,严重者均有生命危险。
生活中难免会碰到小的刺伤,由于伤口小而深,极易携带刺伤物上的细菌。关键的问题是,当其他位置出现并发灶时,原发灶可能已经愈合,因此往往很难发觉和判断继发病灶的真正病因。所以,类丹毒不一定是“单打独斗”,在受伤发现异常情况时,一定要尽快去医院进行消毒处理并做明确诊断,尽早进行抗感染治疗,避免延误病情诊治。
(作者:北京市密云区医院急诊科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