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山,是一座并不起眼的山。
从湘潭市区出发,经潭衡高速、德怀大道,行进40余公里,就到了隐山。它不高,最高峰海拔只有437米;算不得深,穿山而过,就六七公里路程;也谈不上特别奇秀,山势不那么险峭,植被倒是茂盛,林木苍翠,却也只是如今湖南山林的寻常颜色。
隐逸,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各大名山都有隐士的传说。为什么湘潭这座不大的山,能称之为隐山?
而且,峨眉天下秀、华山天下险、泰山天下雄,隐山甚至不需要这些形容词后缀,直接冠以“天下”二字。天下隐山,霸不霸气?
隐山全貌。(记者 方阳 摄)
6月3日
仲夏之际,天气多变
我们站在隐山脚下
看着忽而阵雨袭来,群山朦胧不见
忽而晴日当空,山林郁郁葱葱
这忽隐忽现的名山
竟让人感到几分神秘来
吸引着我们一步步探访
一
隐山原来不叫隐山,而叫龙山、龙王山。之所以后来称之为隐山,据记载,与一位隐居在此的僧人有关。
那位僧人,就叫龙山和尚。当天,我们驱车入山,寻找传为他所居住的白云精舍的旧址。
山道是一条近两年才修好的水泥路,路面不算窄,刚好能并排过两台小车。蜿蜒而上,两旁竹木丰茂,清幽静谧。
“到了,就是在这里了。”开车在前领路的退休干部谢赞坚将车停在山道一拐弯处,指着路边一块荒地对我们说。
白云精舍旧址。(本报记者 方阳 摄)
谢赞坚在当地担任过30多年文化站长,这里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若不是他的指引和确证,谁也不敢相信,路边这一块面积不大、长满了杂草的荒地,竟然是我们此行要寻找的白云精舍旧址。
这里,已找不到原有建筑物的丝毫踪迹。时间将前人的足迹抹除得一干二净,唯有在一些典籍里,我们才能找到他们生存过的气息。
宋代的《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明代的《大明一统志》和清代的《湘潭县志》等书籍,都或详或略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创立了禅宗五大家之一曹洞宗的唐代名僧洞山良价,与同门密师伯游历到隐山下,过一深溪,见溪上漂着菜叶。洞山说:“深山无人,哪来的菜叶?水流处莫不是有道人居住?”两人就拨开稠密的茅草,沿着小溪向深山之处寻觅。艰难前行了六七里,看到一僧人“羸形异貌”,也就是瘦骨嶙峋、相貌奇特。这僧人就是龙山和尚。
见了面,洞山与龙山之间,展开了一场暗藏机锋的问难。龙山问:“此山无路,阇黎(高僧)从何处来?” 洞山不答反问:“无路且置,和尚从何而入?” 龙山答:“我不从云水来。” 洞山又问:“和尚住此山多少时邪?” 龙山答:“春秋不涉。” 洞山接着问:“和尚先住,此山先住?”龙山答:“不知。”洞山追问:“为甚么不知?”龙山:“我不从人天来。”
禅机斗到这里,看似山穷水尽,洞山的问题仍没完:“和尚得何道理,便住此山?”禅,无得无不得;若有所得,必有执著。龙山回答得很巧妙:“我看见,两个泥牛斗入海,直至于今绝消息。”暗讽洞山两人有斗心,昧着自性。洞山和密师伯这才被折服,见礼参拜。
这段对话,不但为后世留下了一个“泥牛入海”的成语,还列入了禅宗的公案。所谓公案,就是禅师引人开悟的一些言行记录。
故事还有更精彩的后续。龙山和尚真是大隐,洞山两人离开后,便做一番让后者瞠目结舌的事来。半夜,他一把火将现在住的茅庵烧了,遁进了山林更深处。
龙山和尚后来所居处,就叫白云精舍,也称为白云庵。千余年过去了,原庵早已茫然无寻,后人在如今的白云庵冲尽头重建了一间庙宇,为土木结构。谢赞坚说,上世纪60年代还有庙室残留,后来无人修葺,最终坍塌无存。
就在白云精舍旧址附近,如今还住着两三户人家。这里树木葱茏,泉水清幽,旁边还有一座叫隐山水库的小水库,雨后一阵山风拂过,碧波荡漾,让人立刻遍体清爽,真是夏日避暑和平日休闲的胜地。
专家何歌劲在白云精舍旧址向我们介绍情况。(记者 方阳 摄)
二
胡安国从碧泉来访隐山的时候,进山还没有这么方便,兴许就是一条樵客僧人开辟的山道。
那时,自龙山和尚之后,又过了大约300年,隐山已成为一处佛教圣地。湘潭地方史专家何歌劲一路多次强调:“尽管胡安国与高僧有密切交往,但他本人并不信佛。”
有专家考证,龙王山改名为隐山,正是出自于胡安国。“夷犹异地聊为老,流落名山可当归”。或许,我们可以大胆猜测,当时的胡安国,深爱此山幽深,好作归隐处,所以常来走走。而他们父子,也最终归葬在隐山脚下。
胡安国、胡宏父子墓墓碑。(记者 方阳 摄)
胡氏父子墓非常好找。自黄荆坪往隐山方向行1.5公里,就可看到两株连理银杏矗立在路旁。银杏已有300年历史,树梢多秃,残留着多次遭受雷击的痕迹,却仍然枝繁叶茂。连理银杏所在的位置,是个三岔路口,分别通向三贤祠原址、隐山深处和胡氏父子墓。
“秉春秋大笔,葬天下隐山。”胡氏父子墓,位于隐山南麓一座名叫仙鹅孵蛋的小山北坡上。一条宽阔的道路,延伸到山下,有台阶可拾级而上。背倚青山,前流隐水,松柏环绕,真是一块宝地。
胡安国是怎么在湘潭碧泉隐居下来,并葬于隐山的呢?
据专家考证,胡安国是在宋建炎三年(1129)离别湖北荆门,与第三子胡宏携家室来到湘潭碧泉的。
在这之前,胡安国先是避靖康战祸,辗转到了荆门。后来,荆门又生匪乱,连家里的房屋都被烧毁,于是一家人只好渡洞庭一路南下,最终来到湘潭。
何歌劲说,湖南远离金人侵宋战场,而碧泉又远处于湘潭县城西南40多公里处,这里属衡山山脉,是青山随处、绿水回环的丘陵地带,人烟稀少,加上有绝世碧泉,实为避世桃源,是隐居山泽的不二选择。
而最重要的是,湘潭这一带有胡安国两个忠实弟子:黎明与杨训。正是在他们的导引下,胡氏迁居碧泉、落籍湘潭。
过了一年多安定生活后,湘潭这里也遭到叛乱,一家人又被迫走上了流离的道路。又过一年,在朝廷的一再催促下,胡安国应召来到临安(今杭州),任给事中。这两件事,都差点让胡氏一家真正搬离湘潭。
到临安不久的胡安国,却连遭谗言。他也自知京城非久留之地,执意辞职,回到湖南。不久后,随一家人重新归隐湘潭碧泉。
从此,胡安国除逝世前一年短暂到衡山停留外,再也没有离开湘潭,大多时间是潜心著书立说,与他的儿子胡宏一起,开创了湖湘学派。
胡安国、胡宏父子墓掩映在苍松翠柏中。(记者 方阳 摄)
隐山脚下,胡氏父子墓对面,离连理银杏几十米处,有一树龄超过800年的垂丝香柏,传为胡安国亲手所植。谢赞坚介绍,越过香柏,原来是龙王禅寺、濂溪祠、三贤祠一字排开,建筑规模宏大。如今,都已不存,在原址上矗立的,是一片民居。
而三贤祠,一说所供奉的是胡安国、胡宏、胡寅父子,一说是供奉的是胡安国、胡宏和张栻。但不管怎么样,胡安国、胡宏必然是位列其中的。凭着他们对湖湘学派乃至湖湘文化、湖湘精神的贡献,当得起这份敬仰。
隐山下荷叶田田。(记者 方阳 摄)
三
古人对隐逸文化的尊崇,给予了隐山这个山名。但真正让隐山名扬天下的,却是胡氏父子开创的湖湘学派这一“显”学。
胡安国在其著述中大力宣扬其尊王攘夷、内圣外王、体用并重、知行合一的经世济民之学,这些精神与湖南人的蛮劲、憨劲,特立独行、“敢为天下先”“冒不韪而不惜”和“打落牙齿和血吞”的韧力相结合,形成了对中国近代影响巨大的湖湘学派。
湖湘学派倡导的胸怀天下、实事求是、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湖湘子弟,造就了三湘四水后来名人辈出的辉煌景象,造就了影响中国近现代史无比灿烂的湖湘文化。
隐山不隐,它与附近的碧泉一起,是湖湘文化的策源地。也正是有了后世的辉煌,隐山,才不负天下隐山这一名号。
隐山全貌。(记者 方阳 摄)
但是,如今隐山的开发,却离其响当当的名号甚远。
“没什么看的。”来到隐山,失望的人不少。除一处胡氏父子墓,一个不大的文化广场,3株古树,隐山能展现给游客的人文景观,就是这些了。至于规划中的隐山古树公园,还停留在广场边的展板上。
入山的路,倒是修得不错。旧时,通往山里的仅是一条坡陡弯多的羊肠小道,后来扩建成一条砂石公路,架设了电缆线路。从此,地处深山的白云庵冲结束了与外隔绝的历史。现在,砂石公路又硬化拓宽成了水泥公路,顺着这条路前行七八公里,可穿过隐山,到达湘乡地界。
山里也不是没有开发价值。过隐山水库大堤,沿路而上左边山林,不远处就见一处山庄,名叫云边阁。进入其中,石景、瀑布、溪泉、鱼池、菜地、茶舍,风景独特。
开发云边阁的老板,原是进山公路的承包商。他说,看见这里风景很好,就长期租了下来,开来两台挖机,连干了五六天,挖出一条山道。后来,他又陆续投入两百多万元,修屋整地造景,才有了今天这样的规模。如今,他几乎长居这里,因为喜欢这份清净和景色。
天下隐山。(记者 方阳 摄)
看来,即使是现代人,也少不了归隐山林之思吧?
而隐山,有美景,有大名,又有市场需求,进一步开发,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