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至15日,华中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赴江西于都县潭头村暑期社会实践团(以下简称党员实践团)的8名本科生跟随带队老师袁嘉晨,以“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为主题来到赣南革命老区于都开展为期七天的研学活动。团队参观长征源,聆听革命故事,传承长征精神,并探访“红军村”潭头村,重走潭头“硒”望路,走访基层干部,根植兴农爱农之本领,凝聚脱贫攻坚之力量。
观《告别》情景剧,悟万里长征之源
7月10日上午9时许,江西赣州于都县的长征第一渡口广场上,党员实践团在上饶安防工程学校爷爷奶奶们生动演绎的红军情景剧《告别》妻送郎、母送子等各种场景中,仿佛身临当时军民分别时的动人场景。表演结束后,实践团队和演员们进行了交流并合影,红军扮演者李青说:“虽然我演的是一个普通红军,但是当我穿上这身衣服时,就感觉身上很有力量,就像回到了长征出发的时候”。
实践团队员郭泽在看完情景剧之后感慨:“如今的盛世太平、国富民强是先辈们舍小家、勇奉献、敢牺牲,万众一心,用难以想象的代价换来的。长征精神永垂不朽,长征路永远在心中,新时代新青年新征程,我们在路上。跟党走,听党话,努力学习,立志报国,是我们目前能做的。绝不让先辈们的血白流,传承好长征精神,走好我们这一代的长征路。”
探长征纪念馆,思军民鱼水之情
7月11日,党员实践团参观学习江西赣州中央长征纪念馆。一进馆中,队员们就被馆内的一副巨大的地图吸引住了。“大家看到的这副中国地图是由80双草鞋组成的,大红心代表首都北京,小红星则代表江西于都”,在中央长征出发地纪念馆内,长征纪念馆的讲解员王一鸣向大家介绍着这幅地图,这幅地图代表着从于都出发的红军队伍穿着人民连夜编织的草鞋,成功跋涉万里长征,以革命之姿照亮整个中国。
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也是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国家的安全不断冲锋的战士,在长征时期,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就与人民患难与共,“军爱民、民拥军”是当时军民鱼水情深的最好诠释。在纪念馆内,实践团通过一件件草鞋、蓑衣、枪支、灯笼等文物再次学习长征历史,深入了解了长征精神的内涵和外延。
访于都潭头村,凝脱贫攻坚之力
“在党的带领下,我们潭头村更美了,我们潭头村更富了,我们潭头村精神面貌更好了!”当团队成员们问到潭头村十年间的变化时,孙观发爷爷如是说。根据孙爷爷所述,潭头村通过发展富硒蔬菜产业、兴办就业扶贫车间等有效举措,2017年,潭头村实现整村脱贫“摘帽”。而今的潭头村,建设了孜和院、研学场馆和昆虫馆,外面还有一个荷花池。“党中央很关心我们村的发展情况。” 孙观发说道,“这几年翻天覆地的变化,感觉一年一个样,越来越好。”
潭头村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农村的面貌得以根本性改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富硒土助民致富,潭头村的十年奋斗
在于都硒博馆中,各式各样的富硒农产品让我们应接不暇,更有富硒预制菜、富硒饮品、富硒功能食品等深加工产品陈列其中,向我们“诉说”着于都农产品的优秀与特殊。
如今,当地的许多农产品插上了“富硒”翅膀,品种变得更多,销售渠道也变得更广,富硒产品的品类由单一的蔬菜,发展至大米、茶叶、禽蛋、酱油、各类蔬菜等。目前为止,潭头村已拿到6个富硒产品认证,还注册了“潭头富硒大米”品牌,产业发展品质显著提升。村民们说:“以前水稻3元一斤,现在10元一斤还供不应求,种田更有滋味了”。如今,这样的“硒罕”事在梓山乃至全县都不再稀罕,越来越多的群众、村集体经济组织加入到富硒产业发展中来。
对话基层干部刘锦华,聚焦当地兴农本领
如今的潭头村,已呈现出阡陌交通、果蔬丰盛、生态宜居的新农村景象,村民们的生活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在当地干部的带领下,潭头村大力实施村庄整治。以道路建设为先导,构建道路整体网络,实现村、组、户道路交错相通。通过村庄整治,潭头村呈现出“阡陌交通、果蔬丰盛,平坦整洁、柳绿桃红”的生态新村景象。潭头村将当地富硒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有机结合成立了旅游合作社。优美宜居的景色也吸引来了大批游客,潭头村书记刘锦华自豪的说:“对的,一天是很多,那个大巴得过来很多趟。我们这边的民宿区有120多个床位。”
之后实践团与潭头村书记刘锦华一同签订了《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实践基地共建协议书》。我们相信,未来潭头村将续写篇章,成为更多学子研学的实践基地。
微风拂过杨柳,一缕阳光洒在潭头村村口红色雕塑上,上面的一句话尤其醒目——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正是潭头村乡亲们一路走来的真实写照,这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心之所向。未来,我们青年力量也会永远在路上。”此次实践活动负责人卢东黎如是说。(通讯员李嘉弈袁涛谌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