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工作的刘女士(化名)今年23岁,去年9月底她接到了一个自称为某知名金融平台客服人员的陌生电话。该“客服人员”声称刘女士曾注册过该公司的一个贷款账户,现在需要注销,否则就会影响到个人征信记录,影响以后买房、买车,甚至孩子上学都会受到影响。由于刘女士通过电话判断该“客服人员”言辞和语气都极为专业,同时这个“客服人员”又能够说得出刘女士的很多关键个人信息。所以刘女士在该客服人员的步步紧逼和层层诱导下,注册了多个信贷APP,从这些APP中贷款并转账至对方指定账户,前后共计给骗子汇款近四万元。骗子不断威胁刘女士,声称已经将刘女士的账户信息等上传了央行征信网,因此产生的滞纳金、罚息及个人征信影响由本人承担。以此来要挟刘女士继续为其账户转账。刘女士至此终于意识到了自己落入了骗子设计的圈套,于是向西安市公安局派出所报警。刘女士说,这次事件让刚毕业的自己背上了沉重的贷款,日夜寝食难安。
冒充贷款平台客服进行诈骗,已经是一种常见的金融诈骗手段。他们会利用大多数消费者对于金融知识不足的弱点,然后以需要注销账号、个人信用、在平台有贷款余额等理由进行诈骗。
在整个过程中,诈骗分子会先通过电话、短信、社交媒体假借客服身份取得受害者信任,然后再通过不断的恐吓进行施压,不给受害者犹疑的机会,如果受害者产生怀疑,他们就会说时间拖得越久那么滞纳金利息也会累积更多,在此情况下,多数人都禁不起这样的“精神攻击”为了快速解决“麻烦”就一步一步进入了对方的圈套。这种诈骗行为严重威胁着广大金融消费者的财产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
说到底,骗子们之所以能够屡屡得手,归根结底是因为公众的金融素质不够高,警惕性不够强,缺乏基本的金融诈骗抵御能力。因此,消费者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多学习金融防骗知识,多关注此类案件和信息。当遇到未知电话一定要反复确认其真实性,可自行从官网寻找客服电话进行咨询,同时也不要轻信网页搜索信息,可从公众号、官网等多个平台官方信息发布平台进行核对确认。平安普惠再次郑重提醒广大消费者,一定提高警惕,擦亮双眼,尤其是在诈骗高峰的春节期间,莫要因为佳节的欢乐气氛而放松防范意识,依然要时刻警惕春节期间骗子们的猖狂行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