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实际上存在一个先近后远、先易后难的方式方法问题。弄清楚这个带规律性的问题,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非常重要。
对于乡村振兴来说,何谓远近?又何谓难易呢?说穿了,乡村振兴就是建设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匹配的农业、农村和农民,实现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必然是首先始于城市,然后再由城市向农村渐次推进。城市建设的繁荣和发达,就是国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条件。因此,我们谈论实施乡村振兴的远近和难易,当然就只能是以城市为中心来论。离城市近的乡村,肯定要比离城市远的乡村在获取振兴资源上享有更多的优势和便利条件,在乡村振兴的实施过程中也肯定会表现得相对要来得更快、更容易些。这样一来,紧靠城市规划区、成“圆环状”分布的周边乡村,事实上也就构成了离城市最近、工作推进更快、工作难度相对较小的乡村振兴“第一环”。
在这个“第一环”地带实施乡村振兴,完全可以仿照过去有关“卫星城”建设的经验,着力推出“卫星村”建设这个新概念。所谓“卫星村”建设,就是按照城乡融合发展的总要求,将处于乡村振兴“第一环”的众多乡村定义为“卫星村”,并根据所处中心位置城市的特点和需要,有针对性、高起点对“卫星村”全面进行规划定位和建设,适当分流或分担城市某些功能,形成以中心位置城市为“母星”,以“第一环”地带众多乡村为“卫星”的城乡融合发展现代化新格局。“卫星村”在外观表现形态上依然是乡村风貌,但本质上已经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座城市的建设发展,其空间规模不能没有边界。一些盲目无限扩大的城市建设规模,已经导致了诸多令人头痛的“城市病”,特大城市、超大型城市的“城市病”已经表现得尤为突出。目前,我们国家的一二三四线城市在城建规模拓展上,大多数都已经趋近临界点,有的已经超过了临界点,我们到了该科学界定城市边界的时候了。“卫星村”建设正是基于城市拓展规模需要明确边界的现实,在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紧紧围绕城乡结合部如何实施好乡村振兴而提出来的,可谓是正当其时。推进“卫星村”建设,一方面能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帮助城乡结合部走出“城不象城、乡不象乡”的困境,有效解决其发展定位问题;另一方面又能立足乡村振兴工作的全局,较快创建并推出乡村振兴示范样板,进一步增强乡村振兴的信心,鼓足乡村振兴的干劲,摸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建设规律。
推进“卫星村”建设势在必行。具体来说,应该把握以下八个方面:
大力推进“卫星村”建设,首要的还是规划先行。做好“卫星村”的建设规划,我们一定要明白“卫星村”的建设规划不是一般性的城市建设规划,不是将现有的城市建设规模一般性地扩大到“第一环”的这些乡村。必须跳出我们过去习惯性的城市建设思维,按照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村中城”理念,以“城乡融合体”为发展目标,在保持好“卫星村”的乡村风貌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提高和完善“母星”城市的相关功能,有针对性地对“卫星村”进行规划和建设。虽然“卫星村”的规划建设总体上来说仍属于乡村振兴范畴,但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原来只适用于城区建设的有关政策应延伸覆盖到处于“第一环”的“卫星村”。比如说“城市建设维护费”的安排使用等等。“卫星村”的规划建设总要求,可以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乡村风貌,城市功能”。
大力推进“卫星村”建设,市县两级党委政府要唱好主角。“卫星村”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又是城市提质完善的重要举措,是城市政策与乡村政策的交叉覆盖地带。要在政策上破除过去城乡二元绝对分割的藩篱,千方百计为“卫星村”的建设和发展锐意改革进取。这些问题都不是处于“第一环”地带的“卫星村”自身能解决的,需要市县两级党委政府主动担当,主动作为,努力在工作中当先锋、唱主角。
大力推进“卫星村”建设,可优先考虑发挥“卫星村”的城市公园功能。城市现有公园历来都是以乡村风貌体现的,“卫星村”建设本身就具有城市公园的天赋,坚守“乡村风貌、城市功能”的规划定位,“卫星村”自然而然就能成为各具特色的城市公园,可为城市居民的公园休闲游提供批量化、特色化目标选择。如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城市公园建设意识,建设效果无疑会更好。
大力推进“卫星村”建设,可充分考虑发挥“卫星村”的城市“菜篮子”作用。城市居民生活一天也离不开鲜活蔬菜鱼肉的批量供应,尤其是以能就近就地生产供应为宜。过往以来,处于“第一环”地带的乡村多数都充当起了城市“菜篮子”作用。在“卫星村”建设中,这个作用仍不应忽视,而应该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好这个作用。“菜篮子”工程属市长责任,完善和提升“卫星村”的这个作用,有利于发挥好市长的积极性。
大力推进“卫星村”建设,可适当考虑发挥“卫星村”的生态宜居效用。城区居住的环境质量难比乡村,把“卫星村”建设好可吸引分流一部分城市居民,特别是拓展好“卫星村”的相关康养功能,并发挥乡村熟人社会的传统功能,提升社会生活的人情味氛围,驱除城市居民身处陌生社会的烦恼,将有效增强“卫星村”的吸引力,切实提高互惠互利的生态宜居效用。
大力推进“卫星村”建设,可积极考虑发挥“卫星村”的教学研基地潜力。发展依然是城乡的共同话题,城市的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都有拓展教学研基地的需要,而教学研基地就近落地“卫星村”则是上佳选择。教学研基地的“卫星村”布局,既呼应了城市内在的发展需求,又充实了“卫星村”建设的内容,还有利于提升“卫星村”建设的文化和科研品位。
大力推进“卫星村”建设,还应做到内容上各具特色,尽量避免同质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色就是生命,同质难免萧条。有特色才能长久保持市场活力,有活力才意味着振兴。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省乡村振兴局法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