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龙文泱
湘赣边红色专列首发,年内将开行百趟,打造全国唯一的火车“红色移动课堂”;根据同名大型史诗歌舞剧制作的电影《大地颂歌》,本月将在各大院线上映;“策游潇湘‘营’出花YOUNG”湖南文旅推广活动,助力湖南11大景区“C位”出道;潇湘“红八景色”呼之欲出,美丽又充满精神力量……
这个春天,湖南文化和旅游之花正灿烂绽放。过去的一年,面对疫情防控、复工复产、脱贫攻坚等重大课题,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湖南文化和旅游业直面困难,创新思路,努力生长。2019年,全省3633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收入3351.24亿元,实现旅游业总收入9762.32亿元,均已达到“十三五”规划目标值。2020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6.9336亿人次,恢复到上年的83.4%;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8261.95亿元,恢复到上年的84.6%。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禹新荣表示,力争到202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3%左右,旅游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9%左右。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320万人以上,带动就业人数达到960万人以上。通过一系列举措,让诗愈动人,远方更美。
文艺创作创高峰,文化春风暖三湘
3月26日,根据同名大型史诗歌舞剧制作的电影《大地颂歌》将在各大院线上映。中国的脱贫攻坚战为人类减贫提供了中国方案,《大地颂歌》是这个中国方案真实而鲜活的艺术注脚,成为湖南文艺的高峰之作。
“十三五”以来,湖南文艺创作精品迭出,各文艺门类创作日益繁荣。长篇报告文学《乡村国是》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电影《十八洞村》先后获得中国电影华表奖三项大奖、金鸡百花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花鼓戏《桃花烟雨》获得曹禺剧本奖,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我省获奖入展人数位列全国第一。在文旅部实施的庆祝建党100周年“百年百部”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中,我省有11部作品入选,并列全国第二……
文艺创作硕果累累,为百姓的文化生活添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推进,更是让文化春风温暖了三湘。目前,全省公共文化阵地网络已基本覆盖,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更加合理,服务更加均衡,县级骨干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乡村文化阵地基本实现“一乡一村均有一个文化服务中心”。同时,我省在全国率先实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全覆盖。“送戏曲进万村、送书画进万家”活动、“欢乐潇湘”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农民工春节联欢晚会等一批惠民项目激活基层和农村的内生动力,营造了群众文化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去年9月1日,《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办法》正式施行,我省依法治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迈入新阶段。今年,我省将实施全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加快推动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市州、县市区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项目。
红色热土风潮涌,伟人故里更多娇
重温一遍入党誓词、高唱一首红色歌曲、讲述一个红色故事、回味一顿“红军餐”……3月19日,首趟湘赣边红色专列从株洲火车站抵达井冈山火车站,400余名党员干部上了一堂生动的“红色移动党课”。这是目前全国唯一在火车上进行的移动式红色教育培训课堂。
湖南是一方红色热土,大批共产党人在这片热土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作为革命文物大省,湖南的红色文化资源遍布三湘四水。目前,全省已查明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达17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9处。全省拥有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70余处,其中省级以上158处、国家级29处,数量居全国各省区市第一。
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湖南考察,首站就是“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在这里,他叮嘱当地党员干部:“要用好这样的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近年来,湖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红色资源的比较优势,在保护好红色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前提下,突出创新升级,红色旅游综合收入连续多年保持增长20%以上。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省红色文化和旅游发展再升级。3月,全省文物工作座谈会提出,我省要利用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努力建设好“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将重点推进湘赣边、红军长征沿线、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所涉及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公布第一批全省革命文物名录。大力推动红色旅游进一步发展,推进韶山至井冈山红色旅游线路的打造,办好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推出一批重点红色旅游村镇和研学基地。
精准施策多点发力,文旅市场强劲复苏
低风险地区等演出场所消费者人数比例不再做统一限制,旅游景区游客接待上限不搞“一刀切”……3月中上旬,文化和旅游部先后发布了关于文娱场所、旅游景区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增强了文化和旅游市场的信心。
去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省文化和旅游厅迅速精准调控文旅市场,在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级别由一级调整为二级后,在全国率先推动文旅企业复工复产。同时,强化政策引导、加大创新性产品供给、大力开展宣传推广活动,多点发力,推动文旅市场强劲复苏。
与金融部门合作,确定120个信贷重点支持文旅项目,举办文旅产业投融资大会,文旅企业获得贷款99.129亿元;全省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库入库项目1137个,项目总投资7130.2403亿元。创新开展“艺抗疫情·云游湖南”“网约湘游”等活动,让游客足不出户享受文旅产品服务;“春暖潇湘”湖南文化旅游网络消费季活动累计消费交易额达7.141亿元,深入开展“发放亿元消费券·促进文旅大消费”活动;推进“送客入村”工作计划,引导旅行社向贫困山村“送客”195.27万人次,带动文旅消费123.15亿元。
2020年,五一、端午、十一假期,我省旅游收入在全国分别排名第2位、第1位、第2位。湖南推动文旅企业复工复产工作入选文旅部典型案例。
文旅扶贫成脱贫攻坚重要渠道
“用非遗苗绣让妈妈回家奔小康,既能完成母亲的心愿,又能为家乡发展尽力。”3月16日,花垣县石栏镇“让妈妈回家”苗绣创业培训基地产品制作间,石佳正和绣娘们忙着赶制订单。石佳介绍,自其2017年返乡创业以来,“让妈妈回家”公益项目为家乡提供就业岗位1400多个,帮扶贫困户1272人次,全产业链的产值达5320万。2020年,石佳获评“湖南省百名最美扶贫人物”,2021年荣膺“全国三八红旗手”。
文旅扶贫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渠道。全省通过文化旅游直接和间接减少贫困人口累计100余万人,以2015年为基数约占全省贫困人口的20%。在我省脱贫攻坚示范村中,有41%是文旅扶贫重点村。“让妈妈回家”计划获评全国优秀非遗扶贫品牌行动。第六届“中国-东盟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参访团参访竹山村,学习竹山村乡村旅游扶贫经验。
今年,我省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大湘西、大湘东地区13条精品旅游线路为依托,持续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推动建设一批精品民宿,推动民宿产业集聚发展;举办湖南特色文旅小镇发展论坛、办好四季乡村文化旅游节,推动传统乡村观光向乡村生活体验和度假转型,发挥文物保护成果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记者 龙文泱)